七月的北京,万物并秀。科技的光芒,闪耀首都。
在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之际,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于7月8日至11日在北京盛大举行。作为全球高铁领域的顶级盛会,来自中国、法国、土耳其、意大利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共话“创新发展让生活更美好”。对推动世界铁路发展,擂响了奋进的鼓点,也为中国高铁展示科技创新实力、深化国际合作标注了新的精神坐标。
从追赶到领跑,核心技术突破筑牢“高速基石”。中国高铁的起点,曾是“跟跑者”的角色。面对国外成熟的高铁技术体系,我们以开放的姿态引进先进成果,但并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一代又一代铁路科技工作者瞄准“卡脖子”难题,展开艰苦卓绝的攻关。
历经多年砥砺奋进,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截至目前,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 ,构建起世界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高速铁路网。从“复兴号”动车组的自主研发,到京张、京雄智能高铁的自动驾驶,再到CR450动车组样车的发布,其运营速度、运行能耗、车内噪声、制动距离等主要指标国际领先,试验速度达时速450公里,运营速度达时速400公里,中国高铁在技术创新上成果斐然,为世界高铁发展贡献了诸多“中国智慧”。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自主创新擦亮“中国名片”。 中国高铁的发展成就,不仅体现在国内,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异彩。技术的自主可控,让中国高铁拥有了“走出去”的底气。从最初的技术引进,到如今向世界输出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中国高铁的“出海”之路,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生动写照。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相继成功落地。中老铁路开通后,加强了中国与老挝的互联互通,带动了老挝沿线地区的旅游、物流等产业发展。雅万高铁建成通车,让印尼迈入高铁时代,开启了雅加达至万隆的“1小时生活圈”。蒙内铁路连接蒙巴萨与内罗毕,为肯尼亚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高铁的“走出去”并非简单的设备输出,而是技术、标准、服务的全方位输出。通过参与国际铁路标准的制定,中国高铁正从“中国产品”向“中国标准”升级,成为一张光彩夺目的“中国名片”。这张名片的底色,正是日复一日积累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陆地驰骋到智慧延伸,科技赋能驶向更远未来。当“钢铁巨龙”在陆地上的驰骋已成为常态,科技创新正将其边界不断拓展,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如今的高铁,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智慧生命体”。
未来,随着磁悬浮技术的突破、真空管道高铁的探索,以及高铁与城市轨道交通、航空、物流系统的深度融合,中国高铁的应用场景将不断延伸。它不仅会继续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更将成为“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的核心载体。
在国内,高铁让中国“变小”,梦想“变大”。在海外,高铁化身纽带,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此次世界高速铁路大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高铁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沐浴着科技之光的中国高铁,必将在星辰大海中继续乘风破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力量,带领世界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