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文教科技详细内容
乡村治理:在文化传承中涵养文明乡风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董启明  日期:2025-6-26 字体: [大][中][小]

    走进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青石板路旁的徽派民居粉墙黛瓦,家家户户门楣上镌刻的"微家训"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家风当唯孝悌,世业乃在诗书"的箴言,与远处马头墙的剪影共同勾勒出一幅千年古村的文化图景。这种将传统文化基因植入现代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正在中国广袤的乡土大地上结出累累硕果。

    文化传承为乡村治理注入了精神内核。婺源县创新实施的"微家训"工程,通过挖掘整理8万余户群众的家规家训,让朱子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当考水村胡欢庆家庭将"邻里团结、尊老爱幼"的家训镌刻于门楣,当江湾村萧江宗祠刻录"忠孝节义"的宗族谱训,这些穿越时空的价值准则正在重塑乡村社会的行为规范。在北京市通州区仇庄村,"十字家风"工作模式将传统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通过"治陋习、树新风"专项整治,让尚勤劳、重孝道的新风尚浸润乡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凝聚乡村共识的独特纽带。在泰兴市,泰兴鼓儿书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焕发新生,艺人们将村规民约、红色故事编成朗朗上口的唱词,在茶馆书场、田间地头传唱。这种寓教于乐的文化传播方式,使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实践。贵州省丹寨县排结村的苗族古歌同样承载着治理智慧,当调解委员会成员用"理老"调解习俗化解宅基地纠纷时,传统规则与现代法治实现了完美交融。

    乡村文化空间重构催生治理新动能。婺源县将村史馆、宗祠等文化载体转化为现代治理平台,在汪口村史馆,历代乡贤事迹与当代"最美家庭"故事同堂陈列,形成跨越时空的价值对话。惠水县好花红村打造的民族文化街区,通过布依族"八音坐唱"、民俗展演等文化活动,将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治理内容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验。当文化广场取代牌桌酒桌,当农家书屋点亮乡村夜晚,文化浸润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精神面貌。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乡村治理既要守护文明根脉,更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当浙江的"村晚"舞台成为政策宣讲的新阵地,当福建的"爱心茶亭"承载起邻里互助的温情,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文化正在现代治理体系中绽放新姿。这种以文化人的治理智慧,恰似汩汩清泉,滋润着现代乡村的精神家园,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