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泾河:在工业遗骸上生长的新陈代谢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董启明  日期:2025-6-25 字体: [大][中][小]

    站在泾河湿地公园的观景台上,68岁的老张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搪瓷缸——那是三十年前厂里发的劳保用品,缸体斑驳的"先进生产者"红字早已褪成暗粉。他的身后,一群年轻人正举着手机拍摄白鹭,欢声笑语惊起的水花溅在岸边锈蚀的管道上,那些曾输送化工原料的金属血管,此刻正被藤蔓温柔缠绕。

    这条流淌着工业血液的河道,曾是整座城市的骄傲。1958年建厂的泾河化工厂,让这座内陆小城在计划经济时代迸发出耀眼光芒。老张记得建厂初期,工人们跳进齐腰深的淤泥清淤,用肩膀扛出第一条排污管,"那时候河水虽然浑浊,但能闻到机油香"。当化肥生产线昼夜轰鸣,当粗大的蒸汽管道在夜空划出红色弧光,泾河见证着工业化进程中的粗粝浪漫。

    但浪漫终究抵不过现实的侵蚀。2005年工厂关停时,老张和工友们站在厂门口,看着推土机碾过熟悉的水泥地,扬起的尘土混着陈年油污落在他们花白的头发上。排污口封堵后的泾河陷入漫长的阵痛期,黑色泡沫在河面结痂,鱼虾绝迹的河道像条僵死的巨蟒。环保局的检测报告显示,河水化学需氧量超标127倍,重金属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300余次。

    生态疗愈的手术刀在2018年落下。当湿地公园的规划图贴上公告栏时,老张特意戴上老花镜去辨认:曾经堆放废渣的滩涂将建成生态浮岛,输气管道改造成观景栈道,就连最刺眼的硫酸罐区,也要变成科普教育基地。年轻人欢呼着转发效果图,他们用"工业风""赛博朋克"等新词汇定义这片空间,却不知道脚下每块砖都浸透着父辈的汗水。

    在生态修复现场,两代人的记忆发生着微妙碰撞。00后设计师小李提议保留部分锈蚀管道作为景观装置,老张却坚持要拆掉那些"危险的东西";年轻游客在工业遗迹前摆拍时,老工人们总忍不住要讲解当年生产流程。这种错位在湿地公园开放日达到顶峰——当电子音乐节在原厂区空地上响起,老张默默退到芦苇荡边,摸出搪瓷缸喝了口浓茶,看着月光在重新泛起涟漪的河面上碎成银片。

    如今的泾河正在进行着独特的新陈代谢:水生植物根系吸收着重金属,年轻情侣的倒影在修复后的水镜中摇曳,老工人们组建的护河队每天巡查河道。这种时空叠印的荒诞与诗意,恰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隐喻——当工业文明的伤疤结痂脱落,新生的皮肤上既留存着历史的纹路,又生长着未来的毛细血管。或许真正的生态疗愈,不在于抹去所有痕迹,而是让不同时代的记忆在河流的脉动中找到共存。(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