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这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条例》以制度刚性扎紧“钱袋子”,从源头遏制浪费。预算管理作为厉行节约的“总阀门”,《条例》要求将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严禁截留、挪用非税收入,强化预算刚性约束,确保“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有效避免了资金滥用和“拍脑袋决策”导致的浪费。同时,《条例》规范“行为链”,全流程压缩成本。对国内差旅、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等公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作出严格规定,珍视公共资源,杜绝铺张浪费。
强化监督问责是确保《条例》落地生根的关键抓手。《条例》构建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立体化监督体系,让浪费行为无所遁形。通过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责明确,以及将节约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同时除涉密事项外,公务活动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真正织密了“监督网”,保障了《条例》的全方位落实。对于顶风违纪、触碰红线的行为,要敢于亮剑、从严查处,以“零容忍”的态度形成强大震慑,让节约之风越吹越劲。
思想是行动的“总开关”,党政机关能否真正过好紧日子,关键在于干部是否树立起正确的节约意识。党员干部要深学细悟《条例》精神,清醒认识到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连着民生冷暖,每一次公务支出都关乎政府公信。要摒弃“大手大脚不算错”的错误观念,打破“铺张浪费无所谓”的麻痹思想,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让“紧日子”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遵循。
《条例》的深入实施,既是作风建设的新起点,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政府过“紧日子”,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各地区各部门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用于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用于乡村振兴、创新驱动等战略需求,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当每一名干部都能以“紧”的作风锤炼初心,以“俭”的品格践行使命,我们就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更优异的答卷,让艰苦奋斗的精神火炬照亮民族复兴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