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胡代林: 调查研究离不开“望闻问切”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胡代林  日期:2025-4-15 字体: [大][中][小]

    调研成效的衡量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精辟论断:“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这启示我们,社科工作者的调研需如中医“望闻问切”般精准施策,在“望”“闻”“问”“切”中找准症结,开出破解时代难题的良方。

   “望”得真切,方能洞悉民生百态。中医“望诊”讲究察言观色,社科调研则需深入基层“望”出真问题。费孝通先生26次访苏南,在“江村”的田间地头望出乡土中国变迁;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团队跟踪外卖骑手,在街巷穿梭中望出新经济业态下的劳动图景。社科工作者当践行“一线工作法”,主动走进社区角落、田间地头,捕捉群众“微表情”。调研前需做足功课,带着问题“精准滴灌”;调研中应“少看庭前多看屋后”,穿透美化表象捕捉真实信息;调研后及时梳理,形成可靠的一手资料。在青和居社区,调研团队与居民围坐唠家常,从“菜价涨了”的闲谈中捕捉到“社区微菜场”的民生需求。这种“沉浸式”观察,让民生诉求在细微处显现,为学术研究提供鲜活素材。

   “闻”得深入,才能聆听时代脉搏。中医“闻诊”注重兼听八面来风,社科调研则需海纳百川听民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先听他个八面来风”,这对社科工作者尤具指导意义。既要听调研对象汇报工作的“官方话语”,更要听群众唠家常的“民间声音”;既要听企业谈发展的“宏大叙事”,也要听个体诉困难的“具体而微”。在武汉“社区议事厅”,调研团队听到居民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迫切需求,也听到低楼层住户对采光噪音的担忧。这种“立体式”倾听,让民生诉求原汁原味呈现,为政策制定提供多维参考。

   “问”得透彻,才能激活智慧源泉。中医“问诊”讲究抽丝剥茧,社科调研当甘当“小学生”问计于民。上海社科院团队研究“双减”政策,与师生家长“面对面”聊出政策落地难点;清华大学团队调研乡村振兴,与返乡青年“心贴心”问出创业痛点。调研要问得具体深入,既问“是什么”的现状,更问“为什么”的根源;既问“怎么办”的对策,也问“行不行”的可行性。在浙江“枫桥经验”发源地,调研团队向群众问计社会治理,从“小事不出村”的实践中提炼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真谛。这种“探究式”追问,让群众智慧在对话中迸发,为理论创新注入实践动能。

   “切”得精准,才能破解发展难题。中医“切诊”贵在把准脉象,社科调研需将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武汉“社区微菜场”建设,正是调研团队切中“买菜难、买菜贵”要害,推动形成的民生工程;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源自调研团队把准“群众办事难”脉搏,推动的政务服务创新。社科工作者不能满足于“写报告”,而要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要像费孝通先生那样,既做“调查者”更做“研究者”,将调研成果升华为理论创新。这种“闭环式”研究,让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同频共振,让理论之树在实践中根深叶茂。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