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张力:党员教育让“人民”二字融入血脉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张力  日期:2025-3-26 字体: [大][中][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为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指明方向。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基础性工作,关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党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支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先锋队伍。新时代的党员教育必须跳出“为教育而教育”的窠臼,真正让党员在思想上认同人民、情感上贴近人民、行动上服务人民。唯有如此,党员才能成为人民的贴心人,党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党员教育必须植根于人民立场。党的宗旨决定了党员教育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教育必须围绕这一宗旨展开,使每一名党员都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党员只有扎根人民,才能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因此,党员教育不能脱离人民,必须引导党员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脱离人民的教育是空洞的、无效的。当前,一些地方的党员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学习内容脱离实际,教育方式单调乏味,导致部分党员对党的理论理解不深,对群众感情不真。如果党员教育只是关起门来读文件、记笔记,而不深入基层、不接触群众,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让党员走进群众、倾听群众、服务群众,才能真正让教育“活”起来。

    党员教育要培养与人民共命运的情感。党员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焦裕禄、谷文昌、黄文秀等优秀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的爱戴,正是因为他们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党员教育应当通过榜样引领、情景教学、实践体验等方式,让党员在情感上与人民产生共鸣。例如,组织党员走访困难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体验劳动生活,让他们真正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同时,党员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当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要鼓励党员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民生改善等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例如,通过“党员志愿服务”“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让党员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锤炼党性、增强使命感。只有让党员在实践中感受人民的力量、回应人民的期待,教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党员教育要引导党员与人民同奋斗。基层是党员成长的最好课堂。党员教育应当推动党员下沉一线,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经受考验。只有让党员与群众一起奋斗,才能真正理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例如,许多优秀驻村干部正是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党的宗旨的认识,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同时,党员教育不仅要依靠党组织的内部管理,还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评价。可以通过“党员公开承诺”“群众评议党员”等方式,让党员的工作成效由群众来评判。这样既能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也能让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符合人民期待。

    总而言之,党员教育要与人民共命运,不是一句口号,而应成为每一名党员的自觉行动。只有让“人民”二字深深融入党员的血脉,党的生命力才能更加旺盛,党的事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