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毅然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百色的山水之间,到无数“80后”“90后”干部深入乡村,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领域大显身手,年轻干部已成为乡村振兴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大批年轻干部从城市、机关奔赴乡村,部分人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亟待关注与解决。
年轻干部“水土不服”,有诸多表现。在工作推进上,一些年轻干部习惯了城市和机关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面对乡村工作的灵活性和随机性,显得手足无措。乡村工作直面群众的家长里短、急难愁盼,政策落实常常需要灵活变通、因地制宜。可部分年轻干部照搬城市工作经验,在农村推行项目时,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村民接受程度,导致工作难以推进,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从生活环境来看,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生活配套,与乡村形成鲜明对比。年轻干部从舒适的城市来到农村,简陋的住宿条件、不够便捷的交通、相对匮乏的娱乐活动,都让他们在生活上遭遇诸多不便。长期处于这种状态,难免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专注度。
“水土不服”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年轻干部成长轨迹较为单一,大多从学校到城市机关,缺少对乡村社会的深入了解。没有在乡村生活过,便难以体会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与村民沟通时,容易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培养机制也存在一定短板,在机关内部的培训,多聚焦于政策解读、公文写作等城市工作常见技能,针对乡村工作的实践培训较少,导致年轻干部面对乡村复杂事务时,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
但我们不能因“水土不服”就否定年轻干部投身乡村振兴的意义。年轻干部学历高、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为乡村发展带来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活力。只要解决好“水土不服”问题,他们定能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要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教育培训是关键一环。应开设专门针对乡村工作的培训课程,涵盖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矛盾调解、乡村文化建设等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让年轻干部快速掌握乡村工作要领。同时,建立“导师帮带”制度,选拔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与年轻干部结成对子,在实际工作中手把手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年轻干部自身也要主动融入。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多与村民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积极参与乡村的生产生活,在实践中熟悉乡村、增长才干。此外,组织部门要给予年轻干部更多关心关爱,在政策支持、生活保障等方面下功夫,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年轻干部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只要多方共同努力,帮助他们克服“水土不服”,他们必将在乡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乡村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