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中的一个怪圈:中央三令五申为基层减负,但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重复督查等形式主义顽疾依然存在。在数字化浪潮下,形式主义甚至披上"智慧治理"的外衣,催生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使基层干部陷入"数字牢笼"。这种制度性困境的破解,需要一场刀刃向内的深刻变革。
基层干部正面临着形式主义的"数字围城"。某县卫健局要求村医每天在5个APP定位打卡,某街道干部手机里装着27个工作群,某社区每天需要填报的电子表格多达40余份。这些看似高效的数字化工具,反而异化为束缚基层的"电子镣铐"。这种"数字留痕"的考核方式,将基层干部变成了"数据民工"。形式主义数字化的背后,是责任传导机制的异化。上级部门通过"一键转发"推卸责任,用技术手段制造"履职留痕"的安全幻觉,最终形成层层加码的数字官僚主义。
形式主义久治不愈的深层症结,在于行政体制的"责任黑洞"。某省级部门在三个月内下发138个通知,要求基层报送各类材料,实质是转嫁责任风险的制度设计。这种"以文件落实文件"的传导机制,暴露出现代治理体系中的制度性缺陷。考核评价的"痕迹崇拜"助长了形式主义蔓延。某地组织部门要求干部学习笔记必须达到3万字,导致出现"代写笔记"产业链。当工作实绩被简化为台账厚度、APP打卡次数时,形式主义自然大行其道。数字治理的异化折射出技术理性的局限。某市投入千万打造的"智慧社区"平台,因设计脱离实际,最终沦为"数字盆景"。这种技术赋能异化为技术负能的教训,警示我们治理现代化不能简单等同于技术化。
破局之道:构建新型责任共同体。破解形式主义困局需要重构责任体系。浙江省"基层减负大脑"系统整合了72个部门的数据需求,将基层填报字段减少68%。这种系统性改革证明,通过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可以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的"数据烟囱"。建立"以实绩论英雄"的考评机制是治本之策。北京市某区取消67项考核指标,将群众满意度权重提升至60%,促使干部从"围着指标转"变为"围着群众转"。这种考评导向的转变,正在重塑基层政治生态。
数字治理需要回归工具理性本质。上海市"一网通办"系统通过智能填表、数据复用等功能,使基层报表时间减少75%。这种人性化设计启示我们,技术应用必须遵循"辅助而不主导"的原则。
整治形式主义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要通过制度重构实现治理效能跃升。当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当数字技术真正成为治理助手而非负担,我们就能构建起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新生态。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既是对治理能力的大考,更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惟其如此,基层减负才能走出"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