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来,宁波市海曙区南门街道柳锦花园旁边工地每天早上6点半就开始频繁发出钢管落地的噪声,周边居民不堪其扰!”11月5日,网友“ffgfgfgg”在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发帖反映此事,希望工地把噪声很大的工序推迟到上午8点以后进行。(11月10日《宁波日报》)
生活中,类似工地夜间或凌晨施工扰民现象,可以说是屡有发生。很多工地附近居民想“静一静”,这似乎成了一种奢望。
众所周知,工地施工的噪声污染大不大往往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息息相关。研究表明,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会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数据显示,目前工地施工已成为公认的噪声主要来源之一。
如何保护居民的“安静权”呢?笔者以为,还需法律“站出来”。近年来,上至国家层面,下至地方层面,都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噪声扰民现象开出了“药方”。而地方层面出台的治理噪声污染的法律法规也不少,比如,山东潍坊、河南平顶山、广西柳州等城市通过修订环境保护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法。这说明,治理噪声污染已成为一种共识。
当然,治理城市噪声污染不能仅靠几部法律法规,还需综合施治。比如,建设生态隔离带、安装噪声自动监测屏,等等,这些举措无疑利于降低工地噪声污染,减少工地施工扰民现象。
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对违规制造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和个人进行必要的处罚,不妨通过“开罚单”、列入“黑名单”、停业整顿等多种处罚手段,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停业代价”,倒逼其遵规守法,不再肆意制造各种噪声污染。
“工地施工扰民”不是一件小事。相信,只要法律“管到位”,措施“防到位”,处罚“罚到位”,就一定能有效防治各种工地施工扰民现象,从而切实保护居民的安静权。(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