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文苑详细内容
楚建锋:汉江泳思——汉水佳肴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楚建锋  日期:2024-7-30 字体: [大][中][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起源于5000年前的中国饮食文化,因南北不同、地域风貌不同、食材不同,有了川、鲁、粤、闽、淮等菜系之别。沟通南北、横贯东西,处于东西南北融合地带的汉江流域,五方杂处而兼南北东西中,清凌凌的江水把陕西菜的无华、湖北菜的鲜香、川菜的泼辣、鲁菜的咸鲜、徽菜的酥嫰汇于一锅,在煎炒烹炸煮中,弥漫出让人唇齿留香、一食而终生难忘的美味佳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黄帝内经》云:“饮食为生人之本”,“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从刀耕火种到驯化动物,食源是美味佳肴之根本,品种繁多、姿态多样的汉江食源,构成了汉江饮食的基本底色。

    多彩五谷,是汉江流域靓丽的风景。作为我国水稻主产区的汉中盆地、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是单双水稻的主要产区。与此相关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和孙权南北夹击,蜀将关羽腹背受敌,进无可进,退无可退,最终败走于麦城并以身殉职。

    麦城,在今湖北当阳市境内,东周时即为楚国的重要城邑。“麦城”之名,表明冬小麦是汉江流域的重要草本植物。史载,汉水流域的干旱岗陵地区很早就种植小麦,汉中盆地“以麦为正庄稼”。古人用野草驯化而成的粟,亦即小米,也是汉江流域干旱贫瘠岗陵的农作物。“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中记载的“黄米”即黍,在汉水丘陵地带有种植。此外还有玉米、红薯、大豆、荞麦、土豆等,都是汉水流域的日常农作物。

    炊烟袅袅,渔歌唱晚。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起,鱼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烟波浩渺的汉江,把满江的鱼儿奉献给了沿岸儿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一首《水调歌头·游泳》,把汉江上的美食“武昌鱼”推向了世界,也让鱼米之乡的汉江大放异彩。据统计,汉江有一百多种鱼类,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数量尤其多。

    与此同时,以江汉鸡、郧阳大鸡、沔阳麻鸭、兴国灰鹅为代表的家禽,以江汉水牛为代表的家畜,也给汉江儿女生活带来了更多营养。

  平原广阔、湖泊密布、堤坝交错、四季分明、气候温润,让汉江流域天然、绿色的蔬菜品种繁多,种植与野生并重。

  大自然的丰盈馈赠,催生出舌尖上的美味佳肴,把人们的味蕾带进多彩的美食世界。居于上游的汉中、安康,是陕南风味的代表,长于炒、爆、炖、煎、炸、蒸、烩、煮、煨、氽等;中上游的鄂西北,把川菜的炒、煎、干煸、冒汤等制作技艺融入其中;中下游以鄂菜为主,又受多地的影响,兼及南北;支流唐白河把河南的炝、炸、爆、炒、熘等汇集;下游的江汉平原,以“蒸”法著称,从蒸米、蒸肉到蒸鱼、蒸菜,质地细嫩、味道鲜美。

  走出高朋满座的宴会,来到喧嚣的市井街巷,特色小吃是汉江流域佳肴的另类风景,把那份源于生活的本真和烟火气息,以及一方水土一方习俗的独特风情,演绎得别样生动。
 
  “一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我的家乡汉中,人们特别爱吃酸。酸爽的浆水面,面条细而爽滑,浆水酸香可口;美味的菜豆腐,一口豆腐,一口清汤,配上豆瓣酱、姜蒜青椒末等小菜,清香爽口;爽滑劲道的汉中面皮,是汉中人永远割舍不掉的爱——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蒸制成薄皮,涂上菜籽油,切成条状,加入浆水和少许醋炒制的佐料,再加以油泼辣子、蒜泥等拌匀,鲜亮的色泽、独特的酸香味,挑动你的味蕾……一道道各具特色的美味佳肴,是食材与厨艺的天作之合,更是一江清水的馈赠。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4000多年前,中国就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橘子的国家。汉江不是江南,但纬度处在北纬30-35度之间,与淮河相当,甚至局部高于淮河自然分界线,正是适合橘类芸香科植物生长的地带。

    据《史记·货殖列传》,汉江上游的汉中、城固、洋县等地,已开始大面积栽培柑橘了。“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楚国诗人屈原在《九章·橘颂》中写道。春秋时期是汉江流域出产橘子的黄金期,种植橘子堪称楚国经济命脉之一,以至于之后战国纵横家苏秦在推销合纵之术时,就以楚国的柑橘作为一种诱惑手段。(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