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文苑详细内容
楚建锋:汉江泳思——黄酒更甜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楚建锋  日期:2024-7-29 字体: [大][中][小]

    “一盏中黄酒更甜,千篇内景诗尤好。没弦琴儿不用弹,无腔曲子无人和。”“闲倾一盏中黄酒,闷扫千章内景篇。昨夜钟离传好语,教吾且作地行仙。”南宋诗人白玉蟾饮黄酒后的诗作,把黄酒“更甜”而“传好语”的飘飘欲仙之妙,写得出神入化。

    黄酒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沉积的国粹,有“行药势,杀邪毒,通血脉”等功效,人称“百药之长”。

    借问黄酒何处有?“南有绍兴加饭,北有谢村黄酒”,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谢村黄酒与绍兴黄酒在中国首届黄酒节评比会上双双登上金榜获得的美誉。

    早在一千多年前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笔下,谢村黄酒就大名远扬了。

    据传,善画山水、尤善画竹、有“湖州竹派”之称的文同,调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府后,被汉江上游的茂林修竹、鸟语花香所吸引,常常在微服察访民情时畅游山水。这天,文同带着书童外出造访,来到了汉江北岸谢村(因村人多为谢姓而得名),被一家香气扑鼻的黄酒作坊所吸引。见有客人来,门前一位白发苍苍、声音嘶哑的老者便吆喝不停。交谈中文同得知,因谢村地处洋州西南部的丘陵区,该酒坊又远在村内偏街小巷,生意清淡,生活拮据。

    文同见状,便购来一饮,但见色如琥珀,入口醇厚而回味悠长。不知不觉间,丝丝甜蜜令人沉醉,让文同忘却了身在异乡漂泊的孤独,而有了冬日阳光的暖意和归家的温馨。文同命书童拿出文房四宝,展开宣纸,绘就一副“墨竹图”,正要落款,恰逢客宿洋州的表哥苏东坡闻黄酒之香而至。几杯下肚,苏东坡亦如醉如痴,在文同墨竹旁画一头黄牛,并吟出一首七绝——“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是呀,洋州那么多高高的竹子,像蓬草一样遍地都是,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想来是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子都吃进肚子里了……谢村黄酒催人醉,两位文坛巨匠合璧的佳作就此诞生了!尔后,这幅“墨竹黄牛图”悬挂于老伯的酒馆,成为镇馆之宝而被疯传,谢村黄酒也门庭若市,行销四海。

    据说,这幅“墨竹黄牛图”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一次文物普查中,“墨竹黄牛图”在谢村北大爷山庙宇墙壁上重见天日……

    “不喝谢村酒,空往洋州走。”史载谢村黄酒远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王朝就开始酿造了。唐朝时,谢村黄酒驰名于京都长安,并被列为“贡酒”,唐德宗李适诗云:“此酒只应皇家有,瑶池天宫量也无。他日龙驾回长安,每年送朕三万斛!”

    “水为酒之神”——酿制谢村黄酒的水为“谢村井”中的百年泉水。“粮为酒之肉”——酿制谢村黄酒的米为“米中三珍”香米、糯米、黑米,不加糖自甜,不加香自香,不加黄自黄。再加之有“天然温室”之称的洋县神奇土地,都为“此酒只应洋州有”奠定了先天条件。

    而今,有着绝世奇方的谢村黄酒,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永续传承。

    神奇的汉江之水,在上游酿造了谢村黄酒,中游也有遥相呼应而并蒂的房县黄酒。房县古称“房陵”,因“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而得名,南接神农架林区,北与丹江口市、武当山接壤,独特的土壤和气候,为酿造黄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早在西周时,房县民间就开始酿制黄酒,采用房县野生蓼子,以及高山糯米、溪水和特殊的手工工艺酿造而成。

    房县黄酒诞生不久,就与皇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史载,当年楚王向周宣王进献了一坛房陵黄酒,开坛后满殿飘香,周宣王尝后大赞其美,遂封为“封疆御酒”,开启了房县黄酒为皇家御酒的先河。唐中宗李显曾被其母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被软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对房县黄酒赞不绝口,后李显复皇位,将房县黄酒定为贡酒。之后,李显正式赐名“庐陵王黄酒”,使房县黄酒成为名副其实的“皇酒”而名扬天下。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是唐朝诗人王维《汉江临眺》里的襄阳黄酒。“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是诗人畅饮陕西南郑黄官黄酒后释放的魅力。开坛满房生香,色泽黄亮,醇香可口,这是郧县老黄酒的清香……沉淀在历史中的汉江,就这样把绝世的香甜给了人间,让满江飘香的醇鲜老黄酒在山河岁月中长流不息。(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