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文教科技详细内容
董竣铭:信息时代隐私保护的困局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董竣铭  日期:2020-12-11 字体: [大][中][小]

    近日,四川成都一位新冠确诊患者的个人隐私信息被公开于网络,一时舆论哗然。一些人对该患者攻击谩骂,另一些人对其表示同情和理解。该患者也多次发声,“我也是受害者”,并向市民道歉。不久该省省委书记也公开发声:要保护患者隐私。本次事件再次敲响了网络时代隐私保护的警钟。

    新冠至今已有一年,从最开始的手足无措全国震动,到万民同心逐渐压平曲线,之后就算偶有新病例出现,大家也没有那么恐慌了。我们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从政府工作人员到医生和设备都已经完备,就算出了一两例,只要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也不会再次扩散。而此次成都女孩的感染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没有出在疫情防控上,而出现在另一个方面——隐私。

    成都女孩的事件不是孤例,从新冠疫情开始到现在,确诊者的身份信息总是以某种方式流出,他们的轨迹,成为网络被揶揄调侃,甚至谩骂的素材。在2020年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中,个人隐私的保护,仿佛是比新冠疫苗更大的难题。要知道,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获取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范。在防疫过程中,公民配合调查,也只是授权了防疫内部掌握,而不可以、也不应该被公开。但最后——这些官方文件、绝对属于公民隐私的信息,到底是哪一个步骤被泄露出去?泄露者应当如何处置?已经出了这么多次隐私泄露的问题,为什么现在还在发生?政府、医院又有什么措施,能防止这样的隐私泄露?这些问题,我们都需要一个答案。因为患上新冠肺炎是不幸,每个人都可能和病毒迎面撞上,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如果我们自己、或者身边人真的罹患新冠,那么,我们当然也希望,我们的隐私也是隐私。我们愿意配合防疫,愿意公布轨迹,但不希望因为身边有人罹患新冠,自己的身份证号详细地址就被公布到全网,搞得人尽皆知。

    正如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所说:疾病被妖魔化之后,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转变,错误被归咎为患者,不管患者本人是否属于疾病的牺牲品。政府公布确诊者的行动轨迹,是为了让大众对照看看自己需不需要做核酸检测的,是为了保护更广大人民的健康,而不是凭借这些信息去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的。

    信息时代,互联网促成我们的资源能够迅速详细地共享,而个人隐私也更容易暴露在大众眼中。对隐私应我们应该采取审慎节制的态度。也许,停下对隐私的深度挖掘,我们会少些便捷、舒适和效率,办事会不那么顺畅。但我们就可以继续辛勤劳动,思考学习;继续拥有自由意志,而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将保有隐私同人格尊严。这,才是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纪委监委)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1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