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铁道兵横空出世
铁道兵的前身是东北人民解放军护路军,而当初的护路军“头领”苏进却是个“光杆司令”。
“1946年5月25日,国民党军队沿中长铁路北犯。铁道兵奉命率领回民支队和松江军区工兵排炸毁松花江大桥,阻止敌人过江。完成任务后,我们乘专列返回哈尔滨车站。一下车就看到车站贵宾室大门侧边墙壁上贴有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的布告,任命我为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负责指挥、调度军事运输事宜和维护铁路安全秩序。如有不听从铁道司令指挥、调度,阻碍铁路正常运行,造成重大事故者,准予从严惩处,希望各部队切实遵照执行。这突如其来的任命,使我这个光杆司令仓促地投入战斗。”后来担任军委炮兵副司令员的苏进说。
铁道司令部成立后,苏进手下开始只有几名参谋人员和从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警卫团抽调的一个连,负责执行纠察任务。
1946年下半年,为加强铁道司令部的建设,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将有铁道游击队之称的回民支队调属铁道司令部,接着又相继成立了护路军第一团,驻绥化;第二团,驻牡丹江;第三团,驻哈尔滨。各团以营连为单位分布在铁路沿线的车站、桥梁、隧道等重要地区,防范土匪、特务的破坏活动,保障列车畅通无阻,并配合铁路员工参加抢修铁路、桥梁的任务。
为加强铁路沿线警卫巡逻任务,不久又成立了装甲列车大队,下辖两个中队。每列装甲车上配有火炮1门,机枪6挺,高射机枪3挺,探照灯2部。他们巡逻在漫长的铁路线上,有力地保障了铁路沿线的安全。
1946年12月,铁道司令部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司令部,苏进任书记,驻地在哈尔滨。下辖东满护路军司令部、西满护路军司令部,共有7个步兵团、1个回民支队、1个装甲列车大队。后来又成立了中部护路军司令部、南满护路军司令部,总兵力达8599人,分布在东、西、南、北满的铁路线上,维护铁路安全。
铁道司令部成立后,组织抢修了陶赖昭松花江铁路大桥,将中长铁路和哈长铁路段的双轨连接起来,发挥了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作用。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和土匪对铁路的破坏及抢劫物资等行为,起到了铁道卫士的作用。
1948年7月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决定,以护路军为基础,吸收东北各铁路局1200名铁路员工为技术骨干,并补入二线兵团8500人,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亦称铁路修复工程局),黄逸峰为局长,苏进为第一副局长兼参谋长。纵队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卫生部、供给部、材料部和厂务部。纵队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共计官兵17104人。
铁道纵队成立后,全力抢修东北、华北地区的铁路,支援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1949年5月16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将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受军委铁道部部长直接领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铁道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副部长吕正操兼任副司令员。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和1个装甲列车纵队。后来整编为3个师、1个直属桥梁团、1个直属汽车团,兵力扩大到30517人。
“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成为铁道部队的口号。从1948年夏到1949年底,铁道部队广大官兵与铁路员工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抢修任务,全国遭国民党军队破坏的几条主要铁路干线均已通车。据统计,这期间共修复线路1629公里,桥梁976座,车站房屋5898平方米,修复信号232站,为解放军渡江南下,进军西北,解放全中国提供了铁路保障。为战后全国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