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夏隆:“说法”不敌“妖法”,是骗局太高明还是贪念在作祟?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2025-11-4 字体: [大][中][小]

    精致的茶叶盒在奔驰后备箱里闪着虚假的光芒,等待着下一个心动的人。《今日说法》主持人李晓东也没想到,自己竟成了诈骗故事里的主角。“你说我这个天天宣传反电诈、反诈骗的法制节目主持人也会上当受骗啊。”11月1日,《今日说法》栏目主持人李晓东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讲述了自己被骗1000元购买茶叶的经历。一个天天与各种诈骗案例打交道的法制节目主持人,竟然也在一个老套的骗局前败下阵来,这不禁让人深思:骗子的“妖法”究竟有何魔力,能让一个专业普法人士的“说法”失灵?

    骗局拆解,主持人遭遇“经典剧本”。李晓东回忆,前几天他去银行办事,结束后准备驾车离开,这时一个中年人走近,询问他是否要茶叶。尽管李晓东表示自己不喝茶,但对方坚持让他看看,随后打开了自己驾驶的奔驰车的后备箱和后车门,里面堆满了包装精美的茶叶。在李晓东再次拒绝并打算离开时,中年人抛出了精心编织的故事:其来北京开茶叶展销会,现在会已开完,他准备回家乡,这些茶叶带不回去了,自己的后排座椅要坐人,所以想把这些茶叶便宜处理。“铁观音原来1000元一盒,现在只卖300元。”李晓东觉得便宜,但依然保持警惕:“我不太喝茶,算了,我不要了。”中年人见状使出了关键的“撒手锏”——再次降价,“茶叶可以降至200元一盒售卖”。李晓东一听,觉得确实便宜,于是“一咬牙、一跺脚”花1000元买了5盒。离开后,李晓东觉得不对劲,次日找了一位懂茶叶的朋友帮忙鉴定,朋友直言,这是添了香精的伪劣茶叶,“50块钱一盒都不值”。

    骗术揭秘,“妖法”背后的永恒套路。这看似偶然的个人经历,其实是一种流行多年的诈骗套路。有网友指出,这类骗局中骗子售卖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茶叶、海鲜、床品四件套,本质都是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去年5月,浙江省消保委就曾发布提醒,在博览会会场、高速服务区旁边,一些穿着精致,开着好车的人以参加完博览会带不走相关产品为借口,用低价处理的话术“忽悠”他人购买自己的产品。

    拆开后发现,这些产品往往是以次充好,用精致的包装来提高产品的“身价”,让消费者误以为买到了“实惠”。这种骗局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精心构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情境——开奔驰车的“成功人士”、参加高级展销会的“背景”、因行程变更不得不低价处理的“合理性”。这一切都是为了降低受害者的警惕性。

    人性弱点,为何“说法”难敌“妖法”。李晓东在反思自己的受骗经历时坦言:“人只要起贪念,距离被骗就不远了。”这句话从一个法制节目主持人口中说出,格外引人深思。从故事学的角度看,骗子深谙“故事法则”,他们编织的叙事往往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好运”、“占便宜”的渴望。正如民俗学家施爱东所言,一个理想化的,为普通老百姓所喜欢的故事,应该遵循特定的故事规律。骗子们构建的故事,往往有一个看似合理的开头,一个引人同情的中间,以及一个“机不可失”的紧迫结尾。网友对此的评价一针见血:“没被骗过只因为没遇见适合自己的剧本。”每个骗局都是针对特定人性弱点量身定制的“剧本”,等待着合适的“演员”上钩。

    警惕之心,抵御“妖法”的坚固盾牌。李晓东作为《今日说法》主持人,2006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2014年开始主持《今日说法》节目,可以说是经验丰富的媒体人。他的受骗经历说明,无论职业、身份、专业知识如何,任何人都可能成为骗子的目标。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骗局可能以各种包装出现。李晓东在视频中提醒大家:“诈骗手段总有一款适合你。”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当前诈骗手段多样化的客观描述。面对形形色色的“妖法”,唯有筑牢心理防线,摒弃占便宜的心理,才能避免上当受骗。浙江省消保委也提醒消费者,如遇上述“套路”,一定要擦亮眼睛,理性消费,警惕身边的“消费陷阱”。(作者单位:新城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