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翟智慧:打破家暴枷锁;让婚姻回归爱的本质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翟智慧  日期:2025-10-27 字体: [大][中][小]

    2025年10月,两起家暴婚姻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四川成都“两年被家暴16次”案的财产分割判决尘埃落定,神木市法院“闪婚夫妻家暴离婚案”以调解化解抚养权争夺。这些案例撕开了家暴婚姻的残酷面纱,也折射出司法、社会与个人在反家暴斗争中的多元探索。

    血色婚姻:从隐忍到觉醒的漫长抗争

    在成都“两年被家暴16次”案中,小谢的遭遇堪称家暴婚姻的典型样本。2021年5月结婚后,丈夫贺某阳以“经营公司”为掩护,两年内实施16次暴力,最后一次殴打致其肠破裂、终身佩戴粪袋。小谢6次报警、2次获得家庭暴力告诫书,甚至向6个部门求助,却始终未能阻止暴力升级。2025年10月24日,法院判决贺某阳支付144万元财产分割款及损害赔偿,但截至判决日,小谢仍未收到分文——贺某阳早已转移财产,仅留一套价值四五十万元的房产可供执行。

    这起案件暴露出家暴婚姻的恶性循环:施暴者利用经济控制、社会关系隔离等手段,将受害者困在“报警-和解-再施暴”的深渊。小谢的遭遇绝非个例,联合国研究显示,中国39%的女性曾遭受伴侣暴力,而承认对女伴施暴的男性高达52%。更令人心惊的是,14%的女性遭受过2次以上重伤,34.9%的受害者因此卧病在床或外出就医。

    司法破冰:从“和稀泥”到“零容忍”的转变

    面对家暴婚姻,司法机关正在构建更严密的保护网。神木市法院处理的“闪婚夫妻家暴案”中,法官与调解员通过32次调解,最终以“孩子利益最大化”原则化解抚养权争夺,同时对施暴者小高进行心理评估与行为矫正。这种“司法+社会”的干预模式,与闽侯县检察院的实践形成呼应——在办理阿勇家暴案时,检察机关不仅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更联合妇联、村委会为受害者提供心理疏导、职业培训,并推动签署《反家暴告知书》,构建起“法律保护+心理修复+家庭疏导”的多元救助机制。

    司法数据的进步同样显著:2017年以来,检察机关起诉的家暴犯罪从7400余人降至800余人,2025年成都中院对贺某阳案维持11年有期徒刑的判决,更彰显了法律对极端暴力的零容忍态度。

    社会共治:从“家丑不可外扬”到“零容忍”的觉醒

    家暴婚姻的终结,需要全社会打破沉默。北京东城区源众中心的调研显示,司法实践中对“精神暴力”“夫妻冲突与家暴界限”等问题的认定仍存争议,这要求立法进一步细化标准。而公众意识的觉醒更为关键——当小谢在社交媒体公开判决结果时,数万网友的声援形成强大舆论压力;当神木市法院将调解现场变为“反家暴普法课堂”时,旁听群众成为传播法治理念的种子。

    家暴不是“家务事”,而是对人格尊严的践踏。从成都小谢的144万元赔偿判决,到神木市法院“以孩子为纽带”的调解创新,再到闽侯县检察院“修复家庭关系”的司法探索,我们正在构建一张覆盖法律、心理、社会的反家暴网络。唯有让司法更有力度、社会更有温度、个体更有勇气,才能让每一段婚姻回归爱的本质,让每一个家庭成为温暖的港湾。(作者单位:昌黎县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