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一则来自央视《正点财经》的报道引发全民关注:某犯罪团伙以“网贷推广”为幌子,非法获取并倒卖20余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受害者遍布全国。这并非孤例,近期多起案件暴露出个人信息售卖黑色产业链的猖獗态势,从短视频平台数据窃取到政务系统漏洞攻击,从兼职“代实名”陷阱到中老年人精准诈骗,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威胁社会安全的“隐形炸弹”。
技术犯罪升级:短视频平台成“重灾区”
2025年10月,南通市海门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一起典型案件:犯罪团伙通过定制“暴力获客”软件,绕过短视频平台安全验证,批量窃取用户手机号、地理位置、粉丝数量等核心数据。这些软件以“周卡”“月卡”形式分级售卖,价格低至40元,却能精准定位宝妈、学生、高净值人群等群体。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购买者将数据用于直播间“截流”、涉黄内容推送,甚至为电信诈骗筛选目标。
“这类软件就像‘数字撬棍’,短短几秒就能突破平台安全阀门。”办案检察官指出,犯罪团伙通过“研发—销售—使用”三级分销体系,5个月内售出软件超1万份,非法获利超百万元。而涉案短视频平台的非法“爬虫”检测屏蔽率虽已提升至90%,但黑产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防护升级,普通用户仍面临“浏览即被监控”的风险。
兼职陷阱:年轻人沦为“数据工具人”
2025年5月,山东青岛警方破获一起“高薪兼职”案件,揭露了个人信息售卖的另一条黑色链条。犯罪团伙以“日结150元”为诱饵,招募大学生、待业青年参与“软件拉新”,实则诱导其提供身份证、人脸识别等敏感信息,完成虚拟号码实名认证。这些“实名账号”被层层转卖至网络水军、赌博平台,单个账号利润高达300元。
“他们用‘早上无感注册、晚上实名认证’的套路逐步突破心理防线。”办案民警透露,部分受害者因“来都来了”的心态,最终沦为犯罪帮凶。更值得警惕的是,自媒体工作室成为下游买家,批量购买账号发布博眼球内容,形成“数据窃取—账号交易—流量造假”的完整闭环。
全民防护:三招筑牢“数据防火墙”
面对个人信息售卖乱象,国家网信办、公安部持续重拳出击。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网信办通报多起典型案例,包括某政务系统因未修复漏洞导致400余万元财产损失、某短信平台被攻击发送2.7万条诈骗信息等。与此同时,检察机关向平台企业提出“技术升级+管理优化”双建议:一方面通过常态化攻防演练补漏洞,另一方面严格遵循“最小必要”原则收集数据。
对普通用户而言,需牢记三点防护要诀:
谨慎授权:使用APP时拒绝非必要权限,尤其是通讯录、地理位置等敏感信息;
警惕“兼职”:面对“高薪日结”诱惑,务必核实企业资质,拒绝提供身份证、人脸识别等核心信息;
及时维权:若频繁收到骚扰电话或发现信息被滥用,立即向平台投诉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个人信息不是“待售商品”,而是每个公民的数字人格。从技术防护到法律严惩,从企业责任到个人警惕,唯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斩断这条吞噬隐私、滋生犯罪的黑色产业链。2025年的这系列案件,再次敲响数据安全的警钟——守护个人信息,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作者:昌黎县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