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东北,天空湛蓝高远,干枯的梧桐叶在寒风中打着旋儿。某老旧小区六楼对门而居的小林和小李却因一台空调外机,让邻里关系提前进入了寒冬。
“法官同志,您给评评理!他家空调外挂机,离我家卧室窗户连十公分都不到!一开机就跟拖拉机似的,吵得人根本睡不着!我这卖房子,来看房的人一听这动静,扭头就走!”原告小林一见到前来现场勘验的承办法官,就忍不住倒起了苦水。
对面的小李也是一肚子委屈:“法官,我家就这一扇窗户能装空调,我不挂这儿挂哪儿?我也难啊!”
看着眼前这两张写满焦虑和无奈的面孔,又看了看那台紧紧“依偎”在邻居窗边的空调外机,法官心里明白,这起案子,绝不能简单地一纸判决。十公分的距离,量的不仅是空间,更是邻里之间日渐疏远的心。
“走,我们进去看看,现场听听。”赵法官取出卷尺,冰冷的金属在秋风中泛着寒光,"9.5公分",她指着测量刻度对双方说。随后,她让小李打开空调,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仔细聆听。“嗡嗡嗡……”的低频运行声在狭窄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声音是挺大的,”赵法官转向小李,坦诚地说,“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小林家确实有影响。”接着,她又对小林说:“但小李家的实际困难,我们也得理解,他家只有这一扇窗户,确实没有第二个选择。” 组织调解时,法官没有采用“面对面”的激烈交锋,而是选择了“背对背”的耐心沟通。
在小李家里,赵法官先对小李说:“法律保障您的安装权,但也要求行使权利时不能损害邻居的合法权益。我理解您的难处。但咱们将心比心,如果您家窗外这么近的距离有个噪音源,您作何感受?"
小李叹了口气:"其实……我也知道有影响。可之前小林说话太难听,我就较上劲了。”
在小林家里,她又与小林沟通:“您的诉求是合理的。但如果我们强硬要求拆除,小李的空调就真的无处可去了。现在已经深秋了,还没有供暖气,确实也离不开空调。你们也都是老邻居了,以前肯定也互相帮衬过,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找一个既能解决问题,又不伤和气的办法?”
小林低下头,沉默片刻:"赵法官,其实我也不是非要为难他...就是这卖房的事一着急,才想的起诉。"
法官的话,像一阵和风,吹散了积聚在双方心头的火药味。焦点从“谁对谁错”的较量,逐渐转向了“如何解决”的探讨。
几轮推心置腹的沟通后,转机出现了。小李主动表态:“赵法官,您说得在理。邻里之间,不能只想着自己。我这个旧空调也十几年了,我同意把旧空调换了,买个运行声音最小的新机型,安装的时候,我一定请安装师傅想办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离小林家远一点!”
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了。小林听到这番话,之前的怨气瞬间消解了大半,他立刻接过话头:“哥你要这么说,那新空调的安装费我来出!你换了新空调已经承担损失了,我不能让你再掏这个钱!”
“不用不用,你能理解我的难处,我就很感激了。这钱我不能要,远亲不如近邻嘛!”小李连连摆手。 深秋的夕阳透过小林家的窗户,给握手言和的两人镀上一层暖光,小林主动提交了撤诉申请,两双曾经因愤怒而攥紧的双手,如今在法官面前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那十公分的距离,不再是对立的分界线,而成了邻里和睦的新起点。 法律是尺,丈量是非曲直;但司法更应是火,温暖世道人心。这起案件,如果简单地委托鉴定、开庭判决,或许能厘清是非,但很可能埋下更深的矛盾。走下去,倾听、测量、感受,我们才能找到纠纷的“症结”;坐下来,沟通、引导、释明,我们才能开出化解的“良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化解干戈,以“如我在诉”的理念让司法在每一个具体而微的案件中,传递出应有的良知与温度,这正是我们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