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断,为新时代干部党性修养指明了实践路径。党性作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一顿饭、一张纸、一次接待中的具体选择,唯有在细微处守初心、严自律,方能筑牢作风建设的根基。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慎微慎初的修身之道。《资治通鉴》有云:“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揭示了从点滴积累到成就大德的修身逻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事小节是作风防线的第一道关口,共产党人将慎微精神熔铸于血脉之中,用点滴行动诠释党性本色。周恩来总理“三付饭费”的故事传为美谈,为一顿便饭再三补付餐费,看似琐碎的举动,彰显的是公私分明的公仆情怀。从革命年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到新时代整治“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的行动,党员干部始终以“尺寸之功”筑牢作风长城。
反观现实,一些干部的堕落轨迹往往始于“小事不拘”。有的干部认为“几千块是小问题”,从“小拿”逐步滑向“巨贪”;有的干部把“吃点喝点”当人情世故,把“收点特产”看成无伤大雅,最终在“温水煮青蛙”中丧失底线。小事上的松懈正是作风滑坡的开端,小节上的失守终将导致大德上的亏空。
筑牢作风防线,关键要在细微处下足功夫。要守好“第一次”,对任何违规逾矩的“小事”坚决说不。要做好日常慎独慎微,在亲属交往中明辨边界,在人情往来中坚守原则,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打好“持久战”,像抓中央八项规定落实那样,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让严守小节成为习惯自觉。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干部的党性作风,就藏在拒绝的每一份礼品里、补付的每一笔费用中、处理的每一件小事上。唯有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对待细微之处,方能在新时代“赶考”路上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新华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