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一则声明引发关注:有不法机构伪造“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技能鉴定专用章”,虚构“卫生健康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公然制售“山寨证书”。这一事件折射出职业资格证书领域的乱象,再次提醒规范职业认证体系的重要性。(10月20日《经济日报》)
眼下,随着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考证”这一砝码提升就业机率。一些求职者甚至认为只要拥有多个证书,就能为自己添上一只无形的“金手指”,让自己的求职道路更加平坦。正因为这么多人有“考证”需求,于是一些不法机构便抓住商机,不是伪造“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技能鉴定专用章”,就是虚构“卫生健康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公然制售“山寨证书”。
然而,这些证书真的是“国家认证”的吗?求职者花了大量金钱和精力获得的证书真的物有所值吗?据报道,目前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两种:准入类与职业技能评价类。准入类证书针对特殊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职业评价类证书则可以证明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水平。但据调查发现,目前火爆网络的许多证书,并不属于以上两种类型、国家认证的权威证书。考取了这些证书的人,也没有因此获得从业资格或遭遇没有证书就无法从业的限制。很显然,这都是“山寨证书”。
因此,笔者以为,打击整治“山寨证书”还需多方发力。首先,主管部门要发力。国家应建立健全入门标准,并通过宣传、普及,让更多的人知晓哪些证书是“国家认证”的,哪些证书是“山寨证书”,从而避免考证者盲目考证,既费了时,又花了钱。
其次,执法部门要发力。相关执法部门应对“山寨证书”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取缔资格、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处罚机制,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取缔代价”,更付出“法律代价”。
其三,用人单位要发力。用人单位要充分发挥市场淘汰机制的作用,规范人才评价秩序,不妨通过建立一些社会标准,让市场去淘汰那些“山寨证书”,从而让“山寨证书”自然而然地失去生存土壤,失去立足之地。
同时,买证者也要发力。一方面,买证者要摆脱“证书崇拜”,既要对准入类职业资格与社会化的职业技能考试有清晰的认识,又要转变对学历、证书与能力的认识。另一方面,买证者要学会“擦亮眼睛”,一旦遭遇“山寨证书”欺骗,就应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切忌“装哑巴”,自认倒霉,助长不法机构利用“山寨证书”坑骗更多的买证者。
唯有主管部门、执法部门、用人单位,包括买证者,都能形成联动,共同发力,就一定能有效打击整治“山寨证书”,从而把“山寨证书”统统赶出市场。(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