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这为乡村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党组织要牢记回信嘱托,以务实举措让新农人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淬炼真本领、施展抱负、扎根成长,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厚植成长沃土,在田间地头淬炼真本领。农业的希望在科技,科技的载体在人才。新农人要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行家里手,离不开在田野间的实践磨砺,离不开接地气的技能培育。各级党组织要为新农人搭建“从课堂到田间”的成长通道,让他们在泥土芬芳中练就过硬本领,实现从“知农”到“兴农”的蜕变。一方面,要精准“选苗”,打破身份、地域限制,深入挖掘本土“田秀才”“土专家”。通过走访调研、群众推荐、技能比拼等方式,把有农业情怀、有学习意愿、有发展潜力的种植大户、返乡青年、合作社骨干纳入新农人培育库;主动对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吸引涉农专业大学生、技术人才返乡创业。另一方面,要科学“育苗”,依托“农村夜校”“田间课堂”“线上农技平台”等载体,邀请农业专家、技术骨干“面对面教、手把手带”。围绕智慧农业、绿色种植、农产品电商等实用技能开展培训;组织新农人到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实地观摩学习,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田间本领”。华中农业大学构建的“三田三早”育人模式值得借鉴,以“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为课堂,让学生系统参与农作物从种到收的全过程,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搭建干事舞台,在产业一线施展宏图。乡村振兴,产业为基。新农人的价值,最终要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带动群众增收中体现。各级党组织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为新农人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引导他们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从“传统种养”转向“三产融合”,真正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实现价值、干成事业。一方面,要找准产业“切入点”,结合本地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帮助新农人谋划特色产业方向,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如平原地区可聚焦优质粮油、设施蔬菜种植,山区可发展特色林果、生态养殖,城郊地区可探索农文旅融合、休闲采摘业态。另一方面,要打通市场“连接点”,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组织新农人参与农产品展销会、电商直播节。帮助他们对接商超、电商平台、餐饮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指导新农人注册农产品商标,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宣传产品特色和种植故事,打造有辨识度的“乡土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完善保障机制,在幸福港湾扎根成长。尊重人才、礼遇人才,才能留住人才。要让新农人安心留在乡村、用心服务乡村,必须让他们感受到尊严与价值,获得归属感与幸福感。各级党组织要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让新农人的付出被看见、被认可,让他们“有为”更“有位”。一方面,要强化“荣誉激励”,定期开展“优秀新农人”“乡村振兴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对在产业发展、助农带富、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新农人进行表彰奖励。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激励”,将新农人纳入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优先推荐优秀新农人加入党组织、当选“两代表一委员”。同时,还要做好服务保障,聚焦新农人关心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急难愁盼问题,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建立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建议,让新农人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从而真正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
随着更多“新农人”在乡村大地上挥洒汗水、贡献智慧,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河北省新乐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