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遂宁将事业单位招聘年龄放宽至38岁,到上海执法类公务员年龄上限调至38岁,再到山东部分岗位开放至45岁,2025年多地密集出台的考编年龄松绑政策,不仅打破了“35岁魔咒”的桎梏,更彰显了组织部门选人用人导向的深刻变革。这场从“唯年龄论”到“重实绩观”的转变,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
干部的价值从不由年龄数字定义,而由履职实绩衡量。四川眉山、遂宁等地的招聘实践显示,放宽年龄限制后,大量拥有基层经验、专业积淀的大龄人才涌入报考队伍。这些群体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智慧,在民生服务、技术攻坚等岗位上往往能快速上手、精准破题。正如“七一时评”所强调的,干部年轻化的精髓绝非“数字博弈”,而是以实干定岗位的科学导向。35岁以上人才积累的社会阅历、问题处置能力,正是基层治理、公共服务领域急需的宝贵财富。
考编年龄放宽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人岗相适”的选人逻辑。传统35岁门槛与我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升至38.8岁的现实严重脱节,导致大量成熟人才被挡在体制门外。如今多地实行的“学历分级放宽”“特殊群体倾斜”政策,如研究生年龄放宽至43岁、退役军人额外放宽2岁,体现了“适其位、尽其才”的用人智慧。这种差异化调整既保障了青年干部的成长空间,又为大器晚成者提供了舞台,让不同年龄段干部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赛道。
政策落地需靠机制护航,方能实现“有为者有位”。要建立精准考核体系,将平时表现与定期评价结合,既看显绩更看潜绩,让实绩可量化、可检验。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容错边界,避免实干者因顾虑而畏缩。更要加强精准培养,对经验丰富的大龄干部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帮其克服“本领恐慌”。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年龄到点就占位”“资历够了就躺平”的积弊。
考编破龄不是对年轻化的否定,而是对科学用人的回归。当年龄标签被撕下,实绩标尺愈发清晰,干部队伍必将形成“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这既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保障——毕竟,真正的人才从来与年龄无关,只与能力相连。(昌黎县团林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