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防空警报在城市上空准时响起,当行人驻足默哀、车辆停驶鸣笛,每年的9月18日,都在用一种肃穆的仪式,提醒着每个中国人:这段历史,从未走远;这份记忆,刻在骨血。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大营旁的一声巨响,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炮轰北大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4个多月,东北全境沦陷,3000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开启了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那是一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黑暗岁月,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难以磨灭的伤痛。如今再回望,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历史的伤痕中,读懂“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铭记无数先烈用鲜血写下的“抗争”二字。
“九一八”的警钟,从历史深处传到今天,从未停歇。它提醒着我们,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实力去守护。从积贫积弱到国富民强,从被动挨打到主动担当,百年间中国的巨变,正是对“九一八”最好的告慰。今日之中国,航母游弋蓝海、战机翱翔长空,科技突破不断、民生福祉提升,我们用发展的成就筑牢了国家安全的屏障,用团结的力量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底气。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越要拒绝“遗忘”的诱惑——因为忘记历史,就是对先烈的背叛,就是对未来的不负责。
对当代人而言,纪念“九一八”,从来不只是一句口号、一次默哀,而是要把“铭记”转化为“行动”。青年学子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为科技强国注入动力;基层工作者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社会发展筑牢根基;每个普通人在生活中坚守底线、传递温暖,让爱国情怀融入日常。正如先辈们用热血守护家国,今天的我们,要用奋斗书写新的篇章——这才是对“九一八”精神最鲜活的传承,对历史最好的回应。
警报会落幕,但记忆永不褪色。“九一八”是警钟,更是坐标,它指引着我们: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开创未来路,让中华民族的复兴之光,永远照亮历史的天空。(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