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暑期,不少学生家长为给孩子恶补暑假作业而发愁,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学生的手抄报、假期旅行打卡视频、手工制作等作业,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只能由家长协助甚至代劳。作业如此完成,不仅增加家长负担,于学生成长也无益,也违背了创意类作业的初衷。(9月8日《经济日报》)
按说,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不管是书面类的作业,还是实践类的作业,都应该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这才是老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正确方式。
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些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竟沦为了“家长作业”。不是吗?有的老师给学生布置偏难偏题的书面作业,结果孩子不会做,只好“逼”着家长一起帮忙完成;有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了社会实践作业,并要求加盖公章,结果学生压根就没去社区或企业社会实践,反而临开学之际“逼”着家长帮忙到社区或企业代劳去盖章;有的老师给学生布置手抄报、手工制作等动手作业,结果学生根本做不了,只好“逼”着家长代劳……在众多的家庭作业中,类似由家长“代劳”的现象比比皆是,“家庭作业”俨然成了“家长作业”。
笔者以为,教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无论是学业上的书面作业,还是实践性的动手作业,都应以“量力”为前提。就拿手工制作作业来说吧。教师在布置之前理应测算一下学生能否独立完成?难度大不大?是否符合学生的动手能力范畴?如果经过测算,学生是能够独立完成的,且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那这样的作业就可放心布置下去。相反,如果经过测算,绝大部分学生是不能独立完成的,可能需要家长或他人的帮忙才能完成的,那这样的作业还是不要布置为好。否则,这样的“家庭作业”很有可能被异化为“家长作业”,反而给家长增添过重的负担。
其实,早在2019年7月,教育部就专门下发通知,明确规定教师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此举无疑是对老师布置作业的一种规范和定位,更是一种提醒和纠偏。
希望各地各学校的老师们,在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之时,不妨先问一问自己:这份家庭作业适合学生吗?会不会因学生完不成而成为“家长作业”?会不会给家长增加负担呢?笔者相信,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在布置家庭作业之前多些这样的“自问”,就一定能避免“家庭作业”沦为“家长作业”,从而让学生的家庭作业不再成为家长的负担。
当然,不让“家庭作业”沦为“家长作业”,并非让家长对孩子的作业撒手不管,而是要把握好陪伴与参与的尺度,让孩子在真正的陪伴与参与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也让家长在陪伴与参与的过程中,真正懂得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以为,这才是家长对待孩子家庭作业的正确做法。(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