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世界的迷雾中,无数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以“正义”之名行使着审判之实。网络暴力与网络正义常被形容为一线之隔,但这条线并非模糊的道德边界,而是明确的法律与伦理红线——一边是建立在事实与程序正义基础上的理性批评,另一边则是基于情绪与偏见的集体暴力。
“线”的一侧站着真正的网络正义。它诞生于对事实的尊重与对程序的遵守,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退票风波中,游客通过合理渠道表达诉求促成服务改进;又如某些公益案件中,网友通过合法途径提供破案线索。这些行动共同特点是:尊重事实、遵守规则、追求建设性解决方案。
然而线的另一侧,网络暴力正以正义之名肆虐。2020年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两位造谣者仅因一时好玩,就导致受害者社会性死亡、抑郁失业。更令人心惊的是,成千上万的转发评论者中,多少人自以为在“捍卫道德”?他们用“正义”包装自己的猎奇与暴力,用“吃瓜”淡化对他人的伤害。类似事件层出不穷——上海女孩因打赏外卖员200元被质疑金额太少而跳楼;少年刘学州在无数恶评中结束生命。这些悲剧揭示了网络暴力的本质:它不再是追求正义,而是异化为非理性的集体道德狂欢,其中每个参与者都觉得自己代表了正义,实则已成为暴力机器的一部分。
那条区分正义与暴力的“一线”究竟何在?它首先存在于事实与猜测之间。网络正义建立在可验证的事实基础上,而网络暴力则热衷于“疑罪从有”的舆论审判。它存在于程序与结果之间——真正的正义不仅追求结果正确,更重视程序正当;而网络暴力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以毁掉他人为代价。它还存在于建设与破坏之间——网络正义寻求问题解决与社会改进,网络暴力则满足于情绪宣泄与破坏快感。
要守住这条界线,需要每个网络公民的自觉:发言前核实信源,批评时保留理性,行动中遵守边界。平台方需建立更有效的治理机制,法律则需为线上的权利划清更明确的保护范围。
在数字化生存已成为常态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也可能在无意中成为施暴者。唯有时刻自省我们站在线的哪一侧,才能避免以正义之名行暴力之实。真正的正义不在于声音的大小,而在于事实的准确;不在于情绪的强烈,而在于理性的力量;不在于立场的正确,而在于对每个人尊严的平等尊重。这或许就是网络时代公民精神的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