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美方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关税”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为持续紧张的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一丝久违的缓和信号。这一动向,与其说是美方的“善意让步”,不如说是在复杂内外形势下,经济规律与政治现实双重作用下的一次被迫回调,是理性战胜极端、利益压倒冲动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中美经贸博弈进入一个更为微妙和务实的新阶段。
首先,此番政策“缩手”的背后,是美方难以承受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痛。100%的关税,其本质是一种经济领域的“核威慑”,更多是竞选语言与政治姿态,一旦真正付诸实施,将引发灾难性后果。美国当前正面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压力,若对来自中国的日用消费品、关键零部件等全面课以重税,其成本将直接转嫁至美国企业与消费者,无异于给本已炽热的通胀“火上浇油”。从全球供应链视角看,中美经济经过数十年融合,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嵌套。强行脱钩的代价,美国自身的商业界、农业州乃至普通家庭都已深感切肤之痛。此番政策回调,是市场规律和商业现实的胜利,表明任何脱离经济基本面的极端保护主义政策,最终都会反噬自身。
其次,这是中美关系在“管控分歧”框架下的一次战术性调整。拜登政府面临国内大选的政治压力,需要在展现对华强硬与维护实际经济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通过保留部分关税和启动新一轮“301调查”等方式,维持对中国的战略压力,满足国内部分政治诉求;另一方面,在极端选项上后退一步,避免双边关系彻底失控,为潜在的对话与谈判留出空间。从之前的“旧金山愿景”到近期的系列高层互动,双方都显示出避免冲突升级、稳定关系基调的意愿。不再考虑100%关税,可以看作是美方为后续可能的谈判所释放的一个“减压”信号,意在测试中方反应,并为更复杂的博弈积累筹码。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积极迹象并不意味着中美经贸摩擦的根本性转折。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整体定位没有改变,遏制中国科技与产业升级的长期目标也没有动摇。关税武器只是工具箱中的一种,美方正更多地运用投资限制、技术封锁、联盟施压等“小院高墙”式手段。因此,对此次“松口”不宜过度解读为风平浪静的开端,它更可能是一场暴风雨中短暂的间歇。
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一个缓和矛盾的窗口期,也是一个锤炼内功的机遇期。我们应保持战略定力,首先,欢迎任何有利于经贸关系稳定的务实举措,通过对话沟通,推动美方进一步取消不合理的加征关税,为两国企业创造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其次,必须坚持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持续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外部压力的变化,不应动摇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一个更加开放、更具市场活力、法治更加完善的中国,才是应对一切外部风浪最坚实的底座。
总之,美方不再考虑100%关税,是经济理性对政治狂热的暂时胜出,是中美两个巨人漫长博弈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战术节点。它提醒我们,对抗没有赢家,合作是唯一正道。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就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中行稳致远,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