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为深化综治中心建设,提升基层治理决策效能,江油法院积极探索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新路径,将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大局,主动走出法庭,深入村居社区、田间地头、纠纷现场,将司法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托平台,协同联动,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在市政法委的牵头指导和统筹协调下,江油法院积极融入综治中心这一枢纽平台,加强与基层党组织、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力量的协同联动——人民法院不再是矛盾纠纷的“集散地”,而是成为前端化解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通过综治中心平台,江油法院可以及时掌握辖区内矛盾苗头和潜在风险,做到多方信息互通、预警在前。法院通过选派经验丰富的法官和调解员定期驻点、巡回指导,为基层调解组织提供法律咨询、业务培训和调解方案支持;针对复杂、群体性或涉及地方经济发展的纠纷,法院主动联合当地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村(居)委会,共同研判、协同处置,形成多元共治的解纷合力。
延伸服务,不拘形式,把法庭“搬到”群众身边
依托综治中心这一中枢平台,江油法院摒弃“坐堂问案”的单一模式,大力倡导“现场工作法”,要求法官:对于涉及土地、邻里、家事、小额经济纠纷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案件,法官必须深入案发地、当事人所在地,实地查看现场,走访知情群众,全面掌握纠纷背景和核心诉求,避免“纸上谈兵”。
调解场所可以是村委会办公室、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甚至是纠纷现场。法官采取“背靠背”、“面对面”、邀请乡贤参与等多种灵活方式,运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释法明理、情绪疏导和利益平衡,以实质性解决纠纷为目标,不追求程序上的繁复,注重当场调解、当场确认、督促履行,力求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诉累,维护基层和谐稳定。
协同配合显成效 田间调解化干戈
近日,江油法院综合审判庭受理了一起发生在江油市太平镇龙茶村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通过综治中心平台,承办法官第一时间联系了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共同参与研判案情。在这起案件中,法官敏锐地意识到这起纠纷涉及村民利益、村社经济可持续发展,常规的审判方式不仅难以彻底化解矛盾,而且不利于乡村营商环境良好发展。
思虑之下,承办法官决定将调解工作前移,于庭前主动联系当事人展开现场调解,充分发挥村书记熟悉村情民意、善做群众工作的优势,通过现场勘查,实地了解情况,直观把握矛盾焦点。在村委会调解现场,法官从法律角度清晰界定权利义务,阐明诉讼风险;村书记则从乡情伦理、邻里和睦、长远发展等角度进行劝导。针对当事人的顾虑,法官和村书记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消除误解。最终在法、情、理交融下,原、被告消除了对立情绪,达成了大家一致认可的调解协议。法官当场对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赋予了法律强制效力,真正实现了“矛盾不出村,化解在基层”。
下一步,江油法院将继续深化综治中心平台应用,持续推动司法力量下沉、服务前移,不断创新便民利民新举措,将更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一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努力把以往的“法庭见”逐渐转变为现在的“综治中心见”,为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更坚实的新时代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