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文教科技详细内容
斯晓玲:“白大褂”被迫拿起流水线的螺丝刀,损害职业教育公信力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斯晓玲  日期:2025-8-23 字体: [大][中][小]

    据封面新闻8月21日报道,近日,多位云南商务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向记者反映,他们在校期间曾被学校强制安排到电子厂实习,且被克扣每小时6元工资,“一站就是11个小时的工作,我们学的是医学专业,他让我们去流水线打工”。

    反映的学生发给记者的“实习合同”显示,甲方备注有“劳务派遣单位”字样,派遣期限为3个月,采用按小时计薪,但并未填写具体工资数额。不去或是有举报行为就拿不到毕业证,“毕业了才敢说出来,我去年问一个还在学校读大二的学弟,他说学校每年还在向那些工厂送学生。”本是身着白大褂在实训室钻研技能的职业院校学生,却被送往电子厂流水线日复一日地拧着螺丝——这般错位的场景正在诸多职业院校中上演。表面上是“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实则是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输出的“卖猪仔”戏法。当教育理想被迫向经济利益低头,当白大褂被迫拿起流水线的螺丝刀,被损害的不仅是学生的职业尊严,更是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公信力根基。这种异化的“实习”剥夺了学生获得真正技能发展的权利,践踏了其职业尊严。

    职业教育之本在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技能、树立职业认同与荣誉感。然而,在完全与专业不匹配的流水线上,学生既无法提升专业素养,更无从感受职业价值。他们的劳动被异化为纯粹机械重复的体力输出,职业梦想在螺丝刀与流水线的碰撞中碎落一地。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体的辜负,更是对职业教育初衷的背离。更为深远的是,此类事件持续消耗公众对职业教育的信任。本已面临偏见困扰的职业教育,亟需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果赢得社会认可。

    而当“校企合作”沦为“校企交易”,当学校从育人机构蜕变为劳务中介,公众对职业教育的信任基石将不可避免地被侵蚀。家长与学生难免质疑:职业教育究竟是成就职业梦想的摇篮,还是输送廉价劳动力的通道?一旦信任瓦解,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举步维艰。欲重建职业教育的尊严与公信力,必须从根本上斩断利益链条,使实习真正回归育人本质。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监管与审查,杜绝“专业不对口”的虚假实习,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与学生权益。学校应坚守教育初心,与企业共同开发真正有利于学生技能成长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习项目。同时,应建立有效的学生反馈与申诉机制,倾听学生声音,保障其合法权益。

    职业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唯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与其专业相匹配的实践中锤炼技能、涵养匠心、树立尊严,职业教育才能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当白大褂不再被迫拿起流水线的螺丝刀,而是专注于其专属领域的技能精进之时,职业教育的公信力与尊严必将重新熠熠生辉。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