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人居环境整治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改善群众生活品质的关键战场。打好这场保卫战,不能靠“一阵风”,而要从细节入手、向长效发力,通过群众参与、精准整治、机制保障,让乡村和社区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
一、发动群众“齐上阵”,凝聚整治合力
人居环境好不好,群众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要通过村(居)委会、网格群等渠道,讲清楚整治的好处,让群众从“要我整治”变成“我要整治”;组织党员带头清理自家房前屋后,带动邻里参与,形成“干部干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干部干”的氛围;设立“环境整治积分榜”,对主动参与的家庭给予积分奖励,可兑换生活用品,用小激励撬动大参与,让每个人都成为人居环境的守护者。
二、聚焦短板“精准治”,提升整治实效
基层环境问题杂,不能“一刀切”,要瞄准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发力。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合理设置分类垃圾桶,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清运体系,确保垃圾日产日清;面对社区楼道堆物、墙面小广告,组织定期排查清理,发动商户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对于乡村污水、黑臭水体,结合实际修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利用闲置地块打造小微湿地,让“污水横流”变“清水绕村”,用精准举措解决真问题。
三、健全机制“管长远”,巩固整治成果
整治不是终点,长效保持才是关键。要制定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明确环境卫生责任区和责任人,让“爱护环境”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建立“定期巡查+随手拍反馈”机制,村民、居民发现问题可随时上报,村干部、网格员及时处理,形成闭环管理;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垃圾桶更新、绿植养护等日常维护,避免“整治—反弹—再整治”的循环,让好环境从“一时美”变成“长久美”。
基层人居环境是民生福祉的“晴雨表”。只要把群众动员起来,把问题解决到位,把机制建立起来,就能打好这场保卫战,让每个角落都干净整洁、舒适宜居,让群众在细微处感受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