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故宫文创把瑞兽纹样印在手机壳上,当河南卫视 “端午奇妙游” 的水下舞蹈惊艳全网,当年轻人穿着马面裙走进国际时装周 —— 我们猛然发现,曾经被贴上 “传统” 标签的中国文化,正以 “潮” 的姿态成为年轻人的精神符号。从 “中国风” 到 “中国潮” 的跨越,不仅是表达方式的革新,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中国风” 是对传统的唤醒,而 “中国潮” 是与当代的对话。几年前,提到传统文化,人们想到的或许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古籍里的文字;如今,它可以是茶咖店的 “龙井拿铁”,是汉服爱好者的街头聚会,是游戏《原神》里融入敦煌壁画的角色设计。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传统文化从 “被仰望” 到 “被使用” 的破圈 —— 当榫卯结构成为网红家具的设计灵感,当《千里江山图》的色彩被调成彩妆盘,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标本,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中国潮” 的底气,来自对文化根脉的深刻理解。河南卫视的 “中国节日” 系列之所以圈粉无数,正是因为它没有停留在对传统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用现代镜头语言讲透了 “洛神赋” 的浪漫、“唐宫夜宴” 的灵动;国潮品牌 “李宁” 从贴牌代工到走向国际,靠的不是生硬的 “龙纹 + 汉字”,而是将武术精神融入运动设计,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活力。真正的国潮,从来不是表面的符号叠加,而是对文化内涵的创造性转化 —— 就像苏轼的 “千里共婵娟” 被写进流行歌词,王羲之的书法笔触成为键盘皮肤,传统在当代语境中找到了新的表达切口。
年轻人的参与,让 “中国潮” 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00 后用说唱演绎《琵琶行》,把《本草纲目》编成健身操;95 后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教年轻人绣苏绣,用短视频记录皮影戏的制作过程;高校里的汉服社、民乐社招新时排起长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 “国潮” 为傲。这种自发的文化认同,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量 —— 当年轻人主动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气息,当 “老手艺” 遇上 “新玩法”,文化传承就有了最鲜活的载体。
从 “中国风” 的含蓄雅致,到 “中国潮” 的自信张扬,变化的是呈现方式,不变的是文化内核的吸引力。这份自信,不是对传统的故步自封,而是相信我们的文化既能经得起历史的沉淀,也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当马面裙成为热搜常客,当 “节气” 成为年轻人的生活仪式,当全世界开始学写毛笔字、学说中国话 —— 我们终于明白:文化自信,从来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当传统与当代相遇时,自然生长出的底气与从容。(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