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律服务调 解详细内容
巧解赡养难,九旬老人的晚年“踏实”了!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方芳 樊娟  日期:2025-7-19 字体: [大][中][小]

    九旬老太膝下有十子女,却因赡养问题陷入窘境。近日,舒城法院通过先行调解机制,成功化解一起由血缘与姻缘交织而成的家庭纠纷,为九旬老太重新织就了一张温暖而坚实的“赡养网”。

    原告钱老太今年93岁,一生历经两段婚姻,与前夫育有五名亲子女张某等,前夫因病去世后,1970年,钱老太嫁与现任丈夫,并共同抚养其五名子女刁某等,由此,组成了一个有十名子女的大家庭。近年来,其丈夫因年龄、身体原因住进了养老院。而钱某因再婚,亲、继子女间的矛盾和赡养能力参次不齐,导致赡养费一时没有着落。2025年2月,在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十子女达成协议,约定按照养老院每月2900元的标准平摊赡养费,每人每月290元。但协议仅履行一个月便搁浅,经公安、村委会多次调解无果后,同年5月,钱老太将其中4名继子女刁某等人诉至法院,请求判令4被告每人立即支付拖欠的赡养费290元,并自2025年5月1日起每人每月继续支付赡养费290元。

    法院受理案件后,发现原告共有十名子女,遂依法追加其余6名子女张某、刁某等人为共同被告,并委派经验丰富的特邀调解员进行先行调解。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首先单独与钱老太进行沟通,耐心倾听老人的诉求与难处。看着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流露出对安宁晚年的期盼,调解员轻声安抚:“您放心,我们一定尽力让孩子们拧成一股绳,好好照顾您。”

    为了化解情感坚冰,调解员先将十位子女分为亲子女与继子女两组分别座谈,同时提议以当初约定的每月2900元养老院基本费用这一共识为基础推进协商。

   “调解员同志,钱老太她毕竟不是我们的生母,她对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实际抚养有限,现在要我们和她的亲子女承担一样的赡养费,这于情于理,实在说不过去啊!”继子女刁某等人率先发声,语气中带着疏离与委屈。

    面对继子女的抵触情绪,调解员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引导他们回忆:“钱老嫁过来时,你们年纪还小,她有没有为这个家做过什么?比如缝补衣裳、准备饭菜?” 听到这里,有继子女沉默了,慢慢想起一些模糊的温暖片段。

    转向亲子女时,调解员理解他们的气愤,却也温和提醒:“兄弟姐妹间闹僵了,最难过的是母亲。咱们先放下情绪,想想怎么让事情有转机。”

    待双方情绪稍缓,调解员便组织子女们共同座谈。

    此时,继子女一方语气沉重地说道:“调解员同志,不是我们推脱责任,我们大姐刁某某情况特殊,她因患病丧失劳动能力了,丈夫也走了,自己还要靠低保才能勉强糊口,实在是拿不出这290块钱啊,能不能考虑免除她的份额?”另一位继子女也接着补充:“还有今年3月到5月这三个月的费用没给,是因为老太太亲子女之前从家里陆续拿走一些粮食、牲口什么的,价值应该抵得上这三个月的赡养费了。这笔钱,我们希望能冲抵掉。”

    针对刁某某的特殊情况,调解员拿出当地村委会开具的证明,轻声说:“刁某某的难处是现实,咱们都是一家人,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老大确实困难,她的那份由我们兄弟姐妹一起分担了吧”。对于患病的刁某某,大家一致表示同情和理解。

    谈及三个月赡养费的冲抵问题,调解员仔细询问了钱老太亲子女取走粮食和牲口的具体情况,又联系村委会进行核实。随后对子女们说:“当时也是情急之下迫于无奈,这些东西折算下来,确实能抵一部分费用,咱们就别再揪着这点不放了,往前看。”

    提到老太太的医保问题,调解员拿出当地医保政策文件,一条条向大家解释:“老年人难免会生灾害病,医保能报销大部分,每年的医保可从老人的一卡通里扣缴,这样大家都能减轻些负担。”看着调解员耐心细致的逐一解决问题,大家心里的顾虑渐渐消散,纷纷表示同意。最终,各方当事人达成一致,九名子女约定自2025年6月起,每人每月15号前向钱老太支付当月赡养费330元,并在调解协议上签下了名字。至此,这场赡养纠纷顺利化解,亲情裂痕也得以修复。

    和谐赡养,调解先行。本案的圆满解决,是舒城法院运用先行调解机制化解矛盾纠纷的有力实践。今年以来,舒城法院共推送先行调解案件2212件,成功化解797件,成功率达36%,既降低了当事人解纷成本,又满足了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实现了法律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下一步,舒城法院将持续深化先行调解机制运用,不断加强与综治中心各入驻部门的协作配合,推动机制创新、拓展联动维度,以调解促和谐,用真情化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者单位:安徽省舒城县法院)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