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工商消费详细内容
叶金福:别被“无糖食品”收割“智商税”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叶金福  日期:2025-7-18 字体: [大][中][小]

    每到夏季,减肥总能成为热门话题。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各种以“无糖”为卖点的食品、饮品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瘦身、控糖的健康之选。但“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无糖”一定更健康吗?如何辨识和选择“无糖食品”呢?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7月18日《春城晚报》)

    眼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肥胖人群开始重视减肥瘦身,而抗糖、戒糖则成了许多肥胖人群,尤其是女性肥胖者的首选减肥方式。

    正因为有那么多的肥胖人群抗糖、戒糖,于是市场上便催生了品种多样的“无糖食品”,一些商家对各种“无糖食品”不是吹嘘“更健康”,就是宣称“放心吃”,导致一些减肥人群纷纷争相掏腰包购买“无糖食品”。

    但“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据食品专家表示,“无糖”是企业在商业宣传中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只是代表这种食物“不含蔗糖”,事实上可能含有其他种类单糖、双糖以及能转化为单糖、双糖的淀粉和其他碳水化合物,若过量食用这些除蔗糖以外的糖类,也会使体内血糖浓度升高,影响控糖饮食计划。此外,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固体或液体食品中含糖量≤0.5g/100g(mL),就可以宣称“无糖”。可见,“无糖”不一定完全没有糖,只是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而已。这说明,“无糖食品”其实是在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

    笔者以为,防范“无糖食品”收割“智商税”,既需“监管发力”,又需“国标指引”。一方面,市场监管、检测检疫等职能部门应积极承担起自身的主体责任,对商家的“无糖”“更健康”“放心吃”等虚假、夸大宣传要给予制止和查处,以免消费者被收割“智商税”,既被骗了钱,又被伤了身。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国家标准”,对“无糖”含量作出一定的标准限制,让生产企业有“标”可循,对“标”生产,切忌各家各“标”,无序生产,从而导致“无糖”宣传广告乱吹嘘、乱忽悠,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当然,消费者也应学会理性消费。消费者在购买“无糖”产品之前,应多学一些相关的“无糖”知识,千万不要把“无糖”“低糖”产品当做健康食品而过量食用,否则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同时,购买时既要查看食品包装的营养成分表、配料表,又要查看哪种食品最适合自己,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见“无糖”就乱购买、乱食用。

    只有监管发力,国标跟进,再辅以消费者理性消费,才能让广大消费者认清“无糖食品”的真面目,从而避免被收割“智商税”。(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