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位基层干部无奈地吐露心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就是那根被无数线勒得喘不过气的针。”这朴素的比喻,刺穿了那些被层层文件、无尽报表、频繁检查所淹没的日子。基层负担之重,已成为阻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一块顽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为基层减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让基层真正轻装上阵,才能行稳致远。
基层减负需要找到问题之源。中央三令五申为基层减负,成效有目共睹,但某些地方负担“反弹回潮”现象亦不容忽视。究其根源,部分上级部门对减负精神理解存在偏差,将“减负”机械等同于“减责”或“减事”,未能触及形式主义之根本。治理体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导致政出多门、要求不一,基层只能被动应付,各种矛盾最终在基层交汇叠加。而部分考核评价机制僵化,过度依赖材料报表,迫使基层为应对考核而不得不“制造痕迹”,将减负初衷异化为新的形式负担。
基层减负需要解决当务之急。基层负担首先具象化为令人窒息的“文山会海”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某些地方,会议层层传达、文件逐级转发,同一项工作需反复填报多种表格,大量精力消耗在重复低效的事务中。更有甚者,一些部门为规避责任,将本该自己承担的工作以“属地管理”之名“甩锅”给基层,责任层层下移而资源却未同步下沉。加之名目繁多的督查检查考核,过度依赖“工作留痕”,使得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类台账、拍照打卡,反而挤压了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时间与空间。果断斩断形式主义的无形枷锁,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基层减负需要寻求破局之道。基层减负,必须从治理理念与运行机制深处开刀。首要在于转变政绩观,上级机关应真正树立服务基层导向,将减负效果纳入自身考核,坚决砍掉那些无实质意义的会议、文件、检查。其次要深化治理体系协同性,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推动信息共享,避免政策打架、任务重复。更为关键的是重塑考核评价“指挥棒”,坚决摒弃唯材料、唯痕迹的做法,将群众满意度、问题实际解决率作为核心评价标准,让基层干部从“围着材料转”回归到“围着群众转”的本位。同时要明晰权责边界,健全“权责清单”,坚决纠正“责任甩锅”,确保基层在履职中有相应权限与资源支撑。
基层减负,绝非仅仅减少几份文件、合并几个会议那样简单。它是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笃实践行。唯有真正信任基层、赋能基层,让基层工作者从繁杂冗余中解放出来,才能释放他们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澎湃活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富兴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