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个别地方和部门在查摆问题时套用“万能模板”,主要表现为查摆问题泛泛而谈,表述模板化、模糊化,脱离岗位职责、具体工作和群众诉求,只采用“理论学习不系统”“工作标准不够高”等大而化之的表述,缺乏针对性的自我剖析。
在工作中,以模板为基础,进行简单地调整后,就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工作方案、典型汇报、发言材料等等,往往都能看到模板的影子。固然,借鉴了模板能提高效率,而且更容易过关,但凡事过犹不及,对模板过分依赖,离开了模板就束手无策,势必会形成“模板思维”,让工作思维变得固化,工作方式变得简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套用模板本就是一种投机取巧行为,如果上级认同模板,下级依赖模板,就演变为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一旦有了模板,干部就不愿意动脑筋,满足于改一些名称、数字,就能向上级交差过关,工作态度势必变得飘浮,更不愿意动脑筋、一步一个脚印干实事,导致各种材料到处抄,许多不是自己的。
凡事并非空穴来风。“万能模板”盛行的背后,也有其滋生的土壤。一些上级部门为了所谓的“规范”,特意出台一此“规定”,让下级只能在其“框架”中填内容,以达到表面上的统一。同时,一些干部为了偷工减料,避免干“返工活”,自然会到处找模板,装上自己的东西就能过关,何乐而不为!如此之下,“万能模板”应运而生,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甚至具有一定的市场。
要纠治“模板思维”,关键要打破工作中的一些陈规陋习,杜绝花样文章,巩固实干氛围。如果把工作中的内容简单罗列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就能过关,谁还会挖空心思添空话套话,甚至套用框架结构,再花时间对文字进行打磨装潢?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级只重视实事和实效,少在文字方面给基层施压,喜欢听接地气的举措,实地看老百姓的反馈,基层自然不愿意在模板上浪费功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打破“模板思维”,重点要自上而下示范引导,不用模板也能交出好卷子,也能得到上级认可,谁还愿意自我折腾,在形式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