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6月22日报道,在一些地方,部分商家为了牟取利益,用食用酒精勾兑,冒充纯粮酿造酒售卖。个别商家虚构白酒的窖藏历史,以次充好,用“陈酿”“老酒”等模糊概念误导消费者。(6月23日澎湃新闻)
据报道,一些无良商家制作假酒的手法相当娴熟,只要在新酒中加入几滴调色酒,就可以瞬间将一杯新酒调出老酒的颜色;然后再用刻意做旧的包装,“旧瓶装新酒”一番,加上一堆诸如“三十年陈酿”“老酱酒”“窖藏30”“窖龄1988”之类的名头,一瓶老酒就做出来了。
而据了解,这样用食用酒精勾兑出来的所谓“陈酿”“老酒”,成本只要几十元一箱,建议零售价竟标到899元,溢价超过40倍。这实在令人咋舌。
众所周知,商家用食用酒精勾兑,然后冒充纯粮酿造酒售卖,这不仅是一种赤裸裸的消费欺诈行为,更是对消费者饮酒安全的一种漠视。同时,这也是一种严重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笔者以为,无良商家用勾兑酒冒充陈酿,监管不能“坐视不管”。
首先,监管要“严检测”。市场监管、食安委、消保委等监管职能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不妨对商家售卖的所谓“陈酿”“老酒”等白酒,通过技术检测手段,查验其是否属于勾兑酒。如果不是勾兑酒,就应出具相应的检测合格报告,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放心饮用。
其次,监管要“严处罚”。市场监管、公安机关等执法部门一旦发现无良商家售卖勾兑酒,就应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甚至追究刑责等多种处罚手段,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法律代价”。
其三,监管要“严教育”。监管部门还应切实加强对商家的诚信经营和守法经营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售卖勾兑酒,不仅是一种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更是拿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当儿戏”,从而倒逼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类似勾兑酒冒充陈酿的售假违法行为再次发生。
此外,监管部门也应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鼓励消费者一旦买到勾兑酒,既要对商家售假行为坚决说“不”,又要积极大胆地对售卖假酒的不法行为进行投诉举报,以维护自身消费权益不受侵害,切忌“装哑巴”,甚至知假买假,助长无良商家售卖假酒行为。
我们相信,只要监管“站出来”,切实做到严检测、严处罚、严教育,再辅以鼓励举报奖励,就一定能有效打击无良商家售卖假酒的违法行为,从而为消费者营造一个真实、无假的白酒消费环境,重塑一个良好的白酒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