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文苑详细内容
韩乐贤:以青春之名 守初心之责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韩乐贤  日期:2025-4-29 字体: [大][中][小]

    通过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逐字逐句研读《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我深刻认识到,中央八项规定不是简单的"八项要求",而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先手棋",是我们党自我革命的"金色名片"。

    一、从"政治规矩"的高度,深刻把握八项规定的本质内涵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11年来,从"一顿饭""一张卡""一次调研"等具体问题抓起,推动党风政风为之一新。读书班期间,我反复思考:为什么八项规定能成为改变中国的"关键小事"?答案就在于它承载着深厚的政治逻辑——

    (一)它是坚守初心的 "试金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这句话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八项规定严禁超标准接待、整治调研走过场,本质上是把干部的心思从"迎来送往"拉回到"为民服务",让"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落地生根。作为年轻干部,我们必须牢记"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把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检验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重要标尺,在思想上筑牢"不想腐"的堤坝。

    (二)它是自我革命的"手术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中央八项规定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等具体事项破题,实则是向党内长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开刀",是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把八项规定作为长期坚持的铁规矩、硬杠杠。

    二、从"成长坐标"的维度,对照查摆自身存在的作风短板

    作为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我们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有着天然抵触,但对照八项规定精神,仍存在三个方面的"作风温差":

    (一)理论学习存在"温差"

    有时把学习当任务,存在"打卡式"学文件、"快餐式"读原著的现象,对"为什么要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如何从政治高度防范隐形变异四风问题"等深层次问题思考不深。比如,在学习《实施细则》关于"规范新闻报道"的要求时,仅停留在"精简报道字数"的表面,没有深刻理解其背后"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政治考量。

    (二)宗旨意识存在"偏差"

    在联系群众时,偶尔存在"机关思维",习惯通过数据报表了解情况,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时,有时会被基层同志"精心安排",没有真正走到群众中间听真话、察实情。这种"隔着玻璃看风景"的工作方式,本质上是形式主义的新表现,反映出对"作风建设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解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中。

    (三)纪律执行存在"落差"

    对"八小时外"的自我约束不够严格,比如参加同学聚会时,偶尔会放松对"觥筹交错"的警惕,对"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没有真正把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三、从"青春担当"的角度,争做八项规定的忠实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年轻干部,"要牢记'国之大者',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以八项规定为准则,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把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建立"第一议题+作风对标"学习机制,每次学习重要文件都先对照八项规定找差距,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做"作风上的老实人"

    牢记"年轻干部违纪违法往往始于作风放松",主动净化 "生活圈""朋友圈""社交圈",坚决抵制"小圈子"文化和"酒桌文化"。

    (三)做"工作上的实在人"

    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八项规定要求融入日常工作,比如在办文办会中坚持"短实新",在服务群众时践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坚决反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为年轻干部,我们生逢伟大时代,肩负光荣使命,必须把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成长路上的"灯塔",以过硬作风答好新时代的"青春答卷",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作者:新乐市财政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