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同时线上线下出现了大量有关文物古迹的讲解内容。半月谈记者走访多家文化遗产景区、博物馆,发现讲解“假俗乱”现象仍普遍存在,而且呈现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的趋势。(4月18日《广州日报》)
眼下,随着“文博热”的不断升温,不仅让文化遗产景区、博物馆的门票“一票难求”,就连文博讲解员也“一员难求”。
众所周知,博物馆馆方的讲解员,不仅讲解专业,而且收费也规范合理,因而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但由于博物馆馆方的讲解员供不应求,甚至“一员难求”,致使不少游客不得不聘请非馆方讲解员提供讲解服务。
但问题是,目前有不少非馆方讲解员,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因而讲解“假俗乱”现象十分普遍。比如,有的讲解员因知识不专业而出现“戏说”,在讲解过程中穿插大量未经考证的“秘闻”“传说”“野史”,致使历史被歪曲,游客被误导。加之,一些非馆方讲解员漫天要价,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更是加剧了博物馆非馆方讲解的乱象丛生。
文博讲解“假俗乱”亟须多方纠治。一方面,文旅部门应严把审核关、准入关,不妨从专业面试、查看资质、核准收费标准等方面入手,让专业的非馆方讲解员进入博物馆充当讲解员,切忌不管不问,任凭非馆方不专业的讲解员混入馆中,既“戏说”历史,更“戏弄”游客,而让游客的体验感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博物馆除了需要培训一大批馆方正规、专业的讲解员外,不妨通过组团培训的方式,扩大非馆方讲解员队伍,构建多元讲解服务团队,让非馆方讲解员也能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一旦遇上讲解员供不应求时,就能让这些非馆方讲解员“叫得来、用得上、讲得好”,从而切实缓解博物馆讲解员“一员难求”困境。
当然,破解文博讲解“假俗乱”现象,也需游客的积极参与。比如:游客在选择非馆方讲解员时,除了了解收费信息外,也要详细查看非馆方讲解员是否具备相应资质,以及挂靠单位、个人身份证明等重要信息资料,做到心中有数。一旦遭遇纠纷,可以找到单位、找到人进行维权,不至于“维权不知道找谁”。切忌不管三七二十一,管他专业不专业,任凭非馆方讲解员既“戏说”历史,又“戏弄”自己,而助长文博讲解“假俗乱”现象。如此,可就是游客的不对了。(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