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当前,面对城乡治理格局深刻变革、群众需求日益多元的新形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既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新时代基层组织建设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治理创新为突破、以服务优化为导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组织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部分地区通过“党建+网格”“党建+合作社”等模式,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例如,浙江桐乡推行“红色网格”管理,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实现党建与基层事务深度融合;山东烟台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集体经济增收超百亿元。实践证明,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通过完善“三会一课”制度、优化党员教育管理、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确保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矛盾调解、应急管理中发挥引领作用。唯有筑牢“红色堡垒”,才能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推进治理创新,激活基层自治的“内生力”。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构建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重庆“三事分流”机制将群众诉求分为大事、小事、私事,明确政府、社区、居民的责任分工;上海徐汇区开发“邻里汇”数字平台,实现居民议事、服务预约线上化,群众参与率提升40%。这些案例表明,新时代基层治理需以科技赋能提升效率,以民主协商凝聚共识,以法治思维化解矛盾。具体实践中,应健全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协商平台,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管理工具,同时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推动“一网统管”向基层延伸,让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强化服务功能,架好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基层组织的生命力在于服务群众的能力。广西推行“农事村办”制度,将政务服务下沉到村屯,累计办理事项超千万件;江苏昆山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整合医疗、养老、文化等资源,惠及80万城乡居民。这些实践揭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破解“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难题。未来需进一步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倾斜,完善“一站式”服务中心功能,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建立服务满意度评价机制,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唯有以党建凝聚合力,以创新释放活力,以服务赢得民心,才能将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筑牢坚实根基。这需要各级党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钉钉子”精神,持续推动基层减负增能、提质增效,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