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杨心如:以减量提质推动基层减负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杨心如  日期:2025-3-19 字体: [大][中][小]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减负政策频频出台,但一些地方却陷入了“越减越负”的怪圈。这种形式与实质的背离,造成了基层干部的“虚假忙碌”,消耗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的效能。落实和做好基层减负,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减少,更要做到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基层减负陷入困局,源于形式主义作祟,更源于官僚主义泛滥。一些地方将减负简单等同于减少文件、压缩会议,在数字上做文章,却忽视了工作实效。有的部门为了完成减负指标,将正式文件改为“白头文件”,将大会拆分成小会,表面上会议次数减少了,实际负担并未减轻。这种“数字游戏”式的减负,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助长了新的形式主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些年,忙碌成为了很多基层干部工作的常态。基层干部渴求“减负”,希望轻装前行,更渴望办实事、出成绩。在做好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负”的同时,“提质”基层干部的工作也刻不容缓,既要继续为基层和干部们“减负”,又要为基层干部“提质”,勇于干事、乐于干事、善于干事。

    如,“减量”到“提质”需要重构基层治理体系。这需要明确各级职责边界,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建立科学合理的权责分配机制。同时要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改变过度依赖材料报送的考核方式,更多关注工作实效和群众满意度。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群众评议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基层减负不是简单的数量减少,而是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从“减量”到“提质”的转变,需要我们在治理理念、体制机制、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解放基层干部的手脚,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