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热点评说详细内容
霍力伟:重启青少年的24小时真实人生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霍力伟  日期:2025-3-11 字体: [大][中][小]

    当视网膜神经被像素持续灼烧,当运动神经因久坐逐渐钝化,当社交能力在弹幕中悄然流失——这不是科幻片的末世预言,而是数字原住民正在经历的成长困境。全国政协委员姚明在“两会”抛出的"息屏24小时"提案,犹如刺破信息茧房的一柄利剑,揭开了当代青少年生存状态的真实图景。

    冰冷的数据正在叩击社会神经:我国青少年近视率突破52.7%警戒线,数字背后,是正在坍塌的成长生态。电子屏幕如同新型致幻剂,让本该在阳光下追逐光影的少年,沦为蜷缩在算法牢笼里的"洞穴囚徒";让本应用汗水丈量世界的躯体,退化成被WiFi信号束缚的"电子盆栽"。

    这场数字生存危机呈现出三重异化:生理机能层面,动态视力被静态凝视取代,运动协调能力让位于拇指滑动;社交认知层面,真实的情感共振被虚拟表情包解构,共情能力在点赞文化中消解;思维发展层面,主动探索的求知欲被信息投喂机制摧毁,创造性思维困在信息茧房。更令人忧心的是,元宇宙概念正在制造新的认知陷阱,虚拟与现实边界模糊化让部分青少年陷入"存在性焦虑"。

    破解困局需要构建三维赋能体系:在校园场域,体育课程亟待"认知革命",从传统体能训练升级为"运动+"融合教育——攀岩墙嵌入物理力学教学,定向越野融合地理知识,戏剧工坊培育情绪管理,让身体与思维协同进化;在社区空间,需打造"15分钟成长生态圈",将口袋公园改造为自然教育基地,把社区图书馆转型为创客空间,让水泥森林里长出触手可及的诗意栖居;家庭场域则要启动"数字断舍离"工程,设立"无屏共处时间",用亲子登山取代短视频围观,以星空观测置换游戏段位,重建真实的情感联结。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警示:数字媒体正在制造"同质化的地狱"。当青少年的生命体验被压缩成平面化的电子信号,"息屏24小时"不仅是健康救赎,更是存在方式的重构。这个提案的精髓不在于对抗科技,而是重启被算法遮蔽的生命感知——让皮肤重新感受春风的纹理,让鼻腔再次捕捉雨后的土腥,让多巴胺在真实的社交互动中自然分泌。

    站在文明演进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构建虚实共生的新生态。当朝阳在少年奔跑的身影中升起,当笑声在真实的空气里震荡,那些暂时熄灭的屏幕,终将照亮更完整的成长图景。这24小时的真实重启,或许就是破解数字时代成长密码的第一把密钥。(河北省行唐县)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