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罗枞:党员干部要真扶贫,扶真贫、以初心与担当书写脱贫答卷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罗枞  日期:2025-3-3 字体: [大][中][小]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更是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这不仅是工作要求,更是对党员干部政治品格与为民情怀的深刻检验。新时代的扶贫工作,需要党员干部以“真”字为纲,以“实”字为本,摒弃形式主义,扎根基层,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真扶贫,需从“心”出发,破除思想壁垒。扶贫不是“填表格”“走过场”,而是要用真心换真情。一些干部习惯于躺在“功劳簿”上,用旧思维应对新问题,导致“只见大树,不见森林”。真扶贫,首先要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他们的真实需求。如云南怒江州在扶贫攻坚中强调“动真情、真扶贫”,通过干部结对帮扶、精准识别,让政策真正落到贫困户身上。只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才能找准穷根,开出良方。

    扶真贫,需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精准扶贫的要义在于“精准”。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往往导致资源浪费、效果不彰。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一户一法、一村一策”,从“输血”转向“造血”。例如,贵州黄平县通过“五看法”精准识别贫困类型,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巴东县“干部结穷亲”行动,针对不同家庭需求提供物质、精神、发展性帮扶。唯有将产业扶持、技能培训、教育医疗等政策精准到户到人,才能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变“被动受助”为“主动奋斗”。

    真抓实干,以作风攻坚护航脱贫成效。脱贫攻坚是硬仗,需要硬作风。党员干部要杜绝“数字脱贫”“形象工程”,把“实”字贯穿始终。习近平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扶贫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例如,河南原阳扶贫干部吴树兰、范战标等人,以超常付出带领群众改变贫困面貌,彰显了党员干部的担当。同时,需强化监督考核,严查扶贫资金滥用、作风漂浮等问题,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每一项政策都落地有声。

    长效脱贫,需党建引领与创新赋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党员干部要立足长远,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如四川名山区通过“党建+产业”模式,搭建脱贫“连接桥”,让党组织成为致富堡垒;广西八步区激发贫困群众主体意识,使其成为脱贫“主力军”。此外,运用互联网思维、培育特色产业、推动生态与扶贫融合,方能实现可持续脱贫,防止返贫。

    以“真”为笔,绘就全面小康底色。真扶贫、扶真贫,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系,更是对人民情怀的生动诠释。从“沉下心总结过去经验”到“潜下身谋划未来之路”,唯有以真抓实干的态度、精准科学的举措、久久为功的韧劲,才能让脱贫成果经得起风吹浪打,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党员干部当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在这场历史大考中交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