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与30位民营企业家代表的座谈会,被外界视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场持续三个半小时的深度对话,不仅打破了疫情后政企交流的常规模式,更在"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关键节点,释放出重构政企关系、重塑市场预期的强烈信号。
一、制度自信与市场活力的双重宣示
此次座谈会首次采用"圆桌对话"形式,与会企业家涵盖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领域,其中85%为"专精特新"企业代表。这种人员构成折射出决策层对民营经济的新定位——从传统产业的补充力量转变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国内外经济承压的背景下,习近平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表述,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再确认。
值得关注的是,座谈会首次系统性提出"三个同等"原则:政策获取同等便利、要素使用同等保障、权益保护同等力度。这直接回应了民营企业长期反映的"玻璃门""旋转门"问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该原则全面落地后,民营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望降低12%-15%。
二、创新生态重构的底层逻辑
在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卡脖子"领域,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已从2019年的35%提升至2024年的52%。此次会议推出的"火炬计划2.0",将建立国家实验室与民企的联合攻关机制,允许企业牵头承担40%以上的重大科技专项。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体系变革,标志着创新驱动战略进入实操阶段。
蚂蚁科技创始人井贤栋在会后透露,其量子计算团队已获得国家超算中心的算力支持。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使得民营科技企业得以突破传统科研体制的边界。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民企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同比激增78%,技术成果转化周期平均缩短6个月。
三、全球化变局中的民企角色升维
座谈会特别设立"国际业务专场",要求民企构建"双循环"战略支点。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等企业被赋予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的新使命,这意味着民营企业将从产品出海转向规则输出。据统计,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首次超过国企,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
针对欧美技术封锁,会议提出建立"民企海外风险补偿基金",将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扩大至产业链上下游。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该政策使其欧洲工厂的本地化采购成本下降8%,加速了海外供应链的垂直整合。
四、治理现代化的破局效应
这场座谈会开创了"政策听证"新机制,企业家可直接向决策层反馈政策执行偏差。福耀玻璃曹德旺关于"环保限产一刀切"的案例剖析,直接催生了《重点行业绿色发展分级指南》的修订。这种"问题导向"的政企互动模式,使政策制定更贴近市场脉搏。
更为深远的变革在于数据要素配置机制。会议授权杭州、深圳等民企集聚区试点"数据信托"制度,通过确权、定价、交易的全流程创新,释放民营经济的数据资产价值。阿里云研究院预测,该制度全面推行后,可为民企创造年均2.3万亿元的数据红利。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民营经济的再定位绝非简单的政策回暖,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进化。当制度创新与市场活力形成共振,中国经济的韧性增长将获得更坚实的微观基础。这场载入改革史册的座谈会,或许正开启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篇章。默子敖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