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民政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做好民政工作提出殷切期望、作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10月26日央视网)
民政工作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广泛,是社会建设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工作,更是德政工程。在民政民生服务之中,基层民政工作务必要以民心做“线”,织好三张“民生网”,促进全面提升兜底保障能力,构建民生普惠服务体系。
织密社会救助“底线网”,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提升社会救助标准和覆盖面是构建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的重要步骤,旨在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为此,设立灵活的救助机制是关键。应逐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等政策的实施范围,通过制度创新扩大低保政策的覆盖面,特别是将低保边缘人口和支出型困难群体纳入救助范围,并实现救助政策在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防止受助者因生活成本上涨而陷入困境。
织牢看病保障“医疗网”,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要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必须织密基层医疗保障网,确保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群体的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首先,要加快推进基层医疗设施的完善,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基层医疗应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建设、药品供应和技术引进,以实现“常见病不出社区,小病小伤就地解决”的目标其次,推动建立多层次的签约式家庭医生服务,将老年人、行动不便者、慢性病患者等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上门服务。最后,通过政策性补贴,降低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的医疗负担,并保障他们享有足够的医疗保险支持。
织快基层服务“便捷网”,做到“高效服务,数字跑路”强化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服务便捷性。为实现基层民生服务需着力构建便捷化、数字化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覆盖面和响应效率。需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推动“一网通办”改革,通过集成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统一线上入口,实现“群众跑一趟”或“零跑动”。为提升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基层政府可引入“智慧政务”工具,如自助终端设备、电子身份识别系统等,通过全方位织好便捷服务网,将有助于提升民众的满意度,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发展民政事业,就是要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根本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基层单位应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和完善服务体系,以民心做“线”,织好三张“民生网”。通过多层次的扶持措施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