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法治前沿党政人大详细内容
挖掘保护瑶族文化遗产 夯实特色民族村寨根基
南宁市上林县排芭庄采取4条措施务实保护传承瑶族文化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韦绍行  日期:2023-7-28 字体: [大][中][小]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村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根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指反映乡村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人文遗迹、遗物和传统知识及其表达,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近现代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注1)南宁市上林县排芭庄是个瑶族聚居的村落,全庄371户1558人,瑶族人口占89%。由于该庄瑶族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瑶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瑶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相对完整地保留了瑶族的文化基因,因而获国家民委“中国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的瑶族村寨。一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排芭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注2)的要求,采取4条措施保护传承本庄瑶族文化遗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南宁市上林县排岜庄瑶寨大门

    一、收集保存瑶族文化遗产元素

    文化遗产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摡念, 文化元素则指构成文化遗产整体的各个具体事物。对于广大瑶胞耒说,光说保护瑶族文化遗产,大家会感到很空洞且不知所云,只有面对祖辈过往曾经使用的一个个具体生产生活用品用具,才会对文化遗产有个请晰认知和深刻概念。为此。他们把本庄瑶族历代祖辈沿袭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生活习俗、养身美食、人际交往风俗等收集起来,设置专门的“瑶族风情园”和“瑶族陈列馆”,陈列200多件该庄瑶族过往生产生活的用品用具,其中包括蓑衣、梳妆台、煤油灯、纺线、打渔器具、磨制草药药桶等。摆放着从各家各户中搜集来的瑶家文化古董,展现瑶乡历史悠久的生产生活、衣食起居等方面的用品用具。每当庆祝瑶族节日“达努节”,全庄村民便来到陈列馆,老人们面对这些文化遗产元素,给年轻人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那些年代的艰辛,讲述着这些用品用具的好处和缺陷,称赞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用具的急速更新换代,且其轻便又耐用,科技发展给瑶族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使后辈们从中领悟到,传承瑶族文化遗产是为了知道瑶族“从哪里来,怎么走过来的,到哪里去”,在相形对比中倍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好,从而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用双手去创造更加幸福生活的信念。

    二、积极传承瑶族传统节目和生活习俗方式

    排芭庄有着悠久深厚的瑶家文化底蕴,他们的文化艺术风情历史悠久,且一直沿袭下来不断线。1958年,该庄瑶族艺人蓝雄昌等曾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一等奖,受到了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5年,该庄瑶族青年蓝廷扬荣获赴京参加国庆观礼见到毛主席、周总理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1996年8月,该庄瑶族艺人罗昌秀曾到日本参加东南亚9国艺术讲座,并传播瑶族师公舞及民间剪纸艺术。至今排岜庄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几乎个个能歌善舞,猴鼓舞、野山吹哨舞、芦笙花伞舞、膝拐舞、南瓜舞、师公舞、踩花灯舞,都是瑶族先辈沿袭下来的传统瑶族艺舞,都是深受瑶民们喜爱的传统瑶族舞,也都曾先后给区内外、国内外来访者和游客作过表演。近二十年来,排芭庄老龄协会的舞蹈队,曾经自编自演许多瑶族舞蹈,他们的“老年人保健操舞”曾在2001年上林县首届老年人保健操大赛中荣获第二名。如今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瑶族传统节日“达努节”中,全庄瑶族同胞都会聚集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从上午祭祖仪式到晚上的篝火晚会,瑶族同胞们都把传统文艺节目和生活习俗节目表演得淋漓尽致,同时还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前来参加节庆的各方客人无不拍手称赞。

    三、提取瑶乡文化元素对民居进行局部修缮和改造

    排岜庄瑶族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民族地区和我国城乡一样,经济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排岜庄许多村民随着观念的改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多村民进城打工获得一定的收入之后,便着手对原住房进行改造升级。庒党支部、经联社抓住这个机会因势利导,让瑶族群众把住房改造升级变成保护传承瑶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他们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通过提取瑶寨文化元素对原住房局部进行修缮和改造,使建筑风格与瑶族古民居特色保持一定外观的延续,建筑多为红砖砌筑,较少抹灰,建筑外墙提取达努节、瑶锦、瑶鼓等瑶族文化元素粉刷,住房坐北朝南,从东面进门,寓意着像早晨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充分彰显瑶乡特色民居特征,从而打造了瑶寨特色的农村住宅建筑风貌,同时清除了一些乱搭乱建现象,把全庄瑶族住宅的修缮和改造做优做特,使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再生,获得市县建设部门的赞许。

    四、编修《排芭瑶族乡贤人物录》

    排岜村认为,人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使用者,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排岜庄瑶族从明代末期迁移到那里建庄,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必定出现过许许多多带领村民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瑶族文化的“乡贤”人物,但由于历史资料文字记载的空缺和现存高寿老人的稀缺,他们对建国以前历个朝代排岜庄的民族优秀骨干人物全然无知,虽有些碎片传说但因无文字记载而无法断定其真伪,如今想搞清楚却无法再去考究,这是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自广西解放至今虽然只有73年的光景,但对于四、五十岁以下的人来说,庄里后33年的民族乡贤人物就比较请楚一些,而对前40年的就显得十分模糊了。而能清楚记忆前40年乡贤人物的老人,有相当部分已经离世,如今尚健在的,也都处于七、八十岁的老年依稀记忆状况,一旦这些老人全走了,前40年的口头记忆也就完全消失了。为此他们决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盛世修文,……要把这件大事办好”(注3)的要求,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组织力量编修《排芭瑶族乡贤人物录(1950-2022)》志书,将庄里解放后73年的瑶族乡贤人物进行全面调查整理,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千古保存下去,让后人更好地守护和赓续排岜村的瑶族文化遗产,夯实高质量建设“中国民族特色村寨”的动力根基。

    引文注解

    (注1)(引自《民族宗教1000问》“民族篇”2023-03-01 09:01:21发表于河南民宗委网)

    (注2)(引自《习近平: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2019-07-16 10:14新华社)

    (注3) (引自《习近平: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2019-07-16 10:14新华社)

    (作者系副研究员,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