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不是与生俱来的特质,而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打磨形成的职业素养。针对党员干部工作特点,需从理念引导、实践锻炼、机制保障、自我提升四个层面发力,帮助党员干部将“细心”内化为工作习惯,外化为服务成效。
以理念铸魂,筑牢“细心”的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培养细心品质首先要从转变认知、树立理念入手。一方面,要强化“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价值引领,通过主题党日、案例教学等形式,分享基层干部因细心解决群众难题的正面案例,以及因粗心导致工作失误的反面典型,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细节关乎民生、细节影响大局”,从思想上主动重视细节。另一方面,要树立“精准工作”的职业追求,结合岗位培训,向党员干部传递“每一份材料都要核对三遍、每一项数据都要溯源查证、每一次服务都要换位思考”的工作标准,引导其摒弃“差不多就行”的敷衍心态,形成“事事求精准、处处讲细致”的思想自觉。
以实践练兵,锤炼“细心”的行动能力。细心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具体工作的磨砺,需为党员干部搭建实践平台,在“做中学、练中提”。其一,推行“岗位练兵+细节任务”模式,比如在政务服务窗口,安排党员干部负责材料初审、政策解答等需要细致把控的环节,明确“材料无遗漏、解释无偏差”的工作目标;在基层治理中,让党员干部参与矛盾调解、信息统计等工作,要求其记录每一个诉求细节、梳理每一条矛盾线索。其二,开展“模拟场景+问题排查”训练,针对安全生产、应急处置等重点领域,设置包含“细微隐患”“隐藏问题”的模拟场景,让党员干部通过实地排查、方案制定,提升从细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实施“导师帮带”机制,安排经验丰富、作风细致的老党员与年轻干部结对,通过“手把手教方法、点对点纠偏差”,帮助年轻干部掌握“关注细节、把控细节”的工作技巧。
以机制护航,强化“细心”的行为约束。完善的制度机制是培养细心品质的重要保障,需通过明确标准、严格考核,引导党员干部养成细致工作的习惯。建立“精细化工作标准”,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事项,制定具体的细节要求,比如公文写作需“错别字零容忍、逻辑无漏洞”,民生政策落实需“对象精准识别、流程规范透明”,用清晰的标准划定“细心”的边界。健全“全流程监督机制”,通过“自查+互查+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工作全过程进行细节把控,比如在项目推进中,定期开展细节排查;在服务群众后,通过电话回访、满意度调查,了解服务细节是否到位,对发现的“粗心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最后,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细致度”纳入党员干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对因细心避免失误、因细致提升成效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因粗心导致工作失误、群众不满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形成“奖细罚粗”的鲜明导向。
以自我提升,激发“细心”的内在动力。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细心品质的关键,需引导其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主动提升细致工作的能力。养成“细节记录”习惯,建议党员干部随身携带“工作笔记本”,记录群众诉求的细节、政策执行的要点、风险隐患的苗头,既便于后续工作对接,也能在记录过程中强化“关注细节”的意识。此外,还要引导党员干部保持“耐心”心态,认识到“细心”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避免因急躁、浮躁导致工作粗糙,通过阅读、冥想等方式培养沉稳性格,为“细心”品质的养成奠定心态基础。
培养党员干部的细心品质,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理念、实践、机制、自我提升的协同发力。唯有让“细心”成为党员干部的工作习惯、职业素养,才能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让群众感受到更贴心、更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