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税务总局贵阳市观山湖区税务局、中共永州市零陵区委组织部先后在地方党报刊登公务员辞退公告,曹某、唐某某因连续旷工超15个工作日被依法辞退。两则公告虽篇幅简短,却如重锤般击碎了“公务员身份即终身保障”的固有认知,更从组织人事工作维度,释放出新时代干部管理严字当头、权责对等的强烈信号。干部队伍建设,既要严把入口关,更要畅通出口道,唯有让躺平者让位、无为者失位,才能激活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
从组织程序来看,两次辞退均是依法依规的范本,彰显干部管理的制度刚性。观山湖税务局对曹某的处理,严格依据《公务员法》第八十三条旷工连续超15个工作日可辞退的条款,从研究决定到公告送达,既保障了被辞退者申请复核、提起申诉的法定权利,又通过无法联系即登报的方式,确保程序正义无死角。零陵区委组织部对唐某某的处理,同样以法律法规为标尺,不搞法外开恩、不搞人情特例。这种按制度办事、依规矩用人的操作,正是组织部门履行干部管理职责的核心要义,干部队伍不是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而是遵循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规则的动态体系,制度红线不容触碰,责任底线不容突破。
从认知引导来看,案例撕开了身份特权的迷雾,重塑公职人员价值坐标。长期以来,公务员铁饭碗的错误观念,让少数人将职业身份异化为躺平资本,认为只要进入体制就可高枕无忧。但曹某、唐某某被辞退的事实清晰表明,公务员的职业保障,从来不是源于体制内的身份标签,而是源于履职尽责的行动自觉。干部的岗位稳定从来不是靠混日子的消极应付,而是靠办实事的积极作为。组织部门通过公开辞退案例,正是要传递明确导向,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岗位是为人民服务的平台,若漠视责任、懈怠工作,即便身处体制内,也会被制度清退。这既是对躺平者的警示,更是对全体干部的教育。唯有把为民服务刻在心里、把履职尽责扛在肩上,才能守住职业底线、赢得群众认可。
从队伍建设来看,清退无为者是激活实干者的重要抓手,构建良性竞争生态。干部队伍就像一片森林,既要选好苗、育好树,也要除杂草、治病害。过去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惯性思维,导致部分庸者、懒者占据岗位资源,不仅挤压了实干者的发展空间,更挫伤了队伍的积极性。而今,观山湖、零陵两地的实践,正是组织部门落实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要求的具体体现,清退失职失责者,不仅是对不作为的有力惩戒,更是为想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腾出舞台,形成有为者有位、有功者有奖的正向循环。这种奖优罚劣的机制,能让实干者更有干劲、让担当者更有底气,最终锻造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
公务员登报被辞,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干部管理的应有之义。不是个别案例,而是制度落地的必然结果。站在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组织部门更需以这些案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能下能出机制、强化权责对等意识,让身份滤镜彻底破碎、责任标尺清晰立牢。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名干部都清醒认识到,公务员的铁,是初心如磐的信仰铁、是担当实干的作风铁、是为民服务的责任铁,而非懈怠躺平的护符铁。这正是新时代干部管理的核心要义,也是建设人民满意公务员队伍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