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当企业因历史执行记录遭遇融资难题时,法院的信用修复机制便成为破解困境的关键力量。通化市二道江区人民法院通过快速启动信用修复流程、出具权威证明材料,成功帮助辖区内一家企业化解信用危机,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强心剂”,生动诠释了司法服务保障营商环境的温度与力度。
一、案件背景:借贷引纠纷,履行义务后仍遇信用难
此前,申请执行人李某与被执行人李某某、某企业因民间借贷纠纷诉至法院。经调解,双方达成协议,李某某及某企业需于2022年1月15日前一次性向李某支付借款90万元。然而,期限届满后,李某某与该企业未能按期履行义务,李某遂向二道江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依法冻结了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并及时通知李某某与该企业履行法律义务。面对执行措施,双方当事人积极沟通协商,于2022年1月24日向法院提交了达成的还款计划:李某某于2022年1月30日前支付30万元,剩余60万元于2022年4月末全部还清,同时申请解除相关强制措施。二道江区法院经核实,确认该还款计划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依法对案件作出终结执行(和解长期履行)的处理,并第一时间通过办案系统自动屏蔽了被执行人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的相关信息,确保被执行人正常生产经营不受影响。
原本以为案件已圆满解决,可在2025年4月,该企业因发展需要申请融资贷款时,却遭遇了“意外插曲”。银行金融审核人员在非官方查询软件中发现该企业存在1条历史被执行人记录,基于此,贷款审批未予通过,影响了企业的后续发展。为化解信用危机、顺利推进融资,李某与李某某共同向二道江区法院申请出具相关材料,证明案款已全部履行完毕,助力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二、法院行动:启动信用修复机制,高效破解企业困境
接到申请后,二道江区法院高度重视,立即对案件情况展开核查。经仔细查阅卷宗、核实履行记录,确认李某某及该企业已按还款计划足额履行全部案款,案件义务履行完毕情况属实。
为切实解决企业难题,法院迅速启动信用修复机制,当天便为当事人出具了《履行债务证明书》。同时,考虑到银行审核人员对信息查询渠道可能存在误解,法院第一时间与第三方金融机构审批人员取得联系,主动释明“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是法院执行工作的官方网站,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信息及时性,所有与执行案件相关的准确信息均应以该网站查询结果为准;而非官方软件抓取的信息仅为历史记录,无法实时更新案件后续办理情况,不能作为审核依据。法院出具的《履行债务证明书》更是直接、有力地证明了该企业已无未履行债务,彻底消除了银行的顾虑。
三、机制意义:信用修复显温度,司法护航助发展
此次信用修复案例,是二道江区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理念,积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信用修复机制并非对被执行人的“纵容”,而是对积极履行法律义务、有发展意愿的市场主体的正向激励。通过为履行完毕义务的当事人出具《履行债务证明书》,法院帮助企业彻底摆脱“失信”标签的束缚,重塑良好市场形象,为企业盘活资金、拓展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
在此特别提醒:涉及执行案件信息查询,务必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这一官方渠道为准,避免因非官方平台信息滞后或不准确,对企业发展、金融审核等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未来,二道江区法院将持续深化信用修复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流程,以更高效、更精准的司法服务,为辖区内企业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构建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贡献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