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雷云: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共生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雷云  日期:2025-10-28 字体: [大][中][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句古老的智慧箴言,在当代发展语境中愈发彰显真理力量。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并非对立取舍,而是如同枝叶相连的共生体——唯有筑牢生态根基,发展才能行稳致远;唯有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生态保护才具可持续动能,二者协同共生方能铺就文明永续之路。

    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下,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短视行为,曾导致资源枯竭、污染加剧,最终反噬发展本身。如今,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保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前置条件:从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让江豚逐浪、鱼群洄游,到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实现“绿进沙退”,从新能源产业替代高耗能企业,到循环经济模式让废弃物变废为宝,实践反复证明,守住生态红线,才能为发展预留更大空间。优质生态本身就是稀缺资源,清新空气、洁净水源、绿色田园,既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能催生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新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高质量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引擎”,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支撑。生态治理并非“无所作为”的消极守护,而是需要技术、资金与制度的系统赋能,这恰恰离不开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近年来,我国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治理升级:光伏风电技术的突破,让清洁能源替代成为可能;污水治理工艺的迭代,助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智慧监测系统的应用,实现了生态隐患的精准防控。同时,绿色发展导向倒逼产业结构升级,传统高污染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减排,新兴环保产业快速崛起,形成“保护生态—产业升级—效益提升—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这种以发展促保护的模式,让生态文明建设摆脱了“无源之水”的困境,拥有了持久生命力。

    协同共生的核心,在于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在逻辑。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转化为具体行动: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从源头守住生态安全;绿色GDP核算体系逐步建立,让发展成果更全面反映生态价值;全民参与的生态保护机制形成,从垃圾分类到低碳出行,每个人都成为协同共生的参与者。当生态保护融入发展决策,绿色转型成为产业自觉,高质量发展便有了生态底色,生态文明建设也有了发展动力。

    文明的进步,从来离不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正是对这一规律的当代践行。唯有始终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理念,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才能实现发展质量、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的同步提升,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