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猝不及防的山洪,将五个家庭的野外露营之旅碾碎成生死相隔的悲剧。8月16日深夜,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东乌盖沟,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撕裂夜色。13人在此露营,最终12人遇难,仅1人获救。遇难者来自5个家庭,多为当地同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原本的家庭聚会,成为永别。
事发地被当地人称为“棺材山”,属未开发野景点。百米宽的河槽平日溪流潺潺,孩童常在此嬉水玩闹。然而,自然之险常隐于平静之中。预警早已发出:8月15日上午10时,气象部门发布强对流蓝色预警;当日15时35分,山洪灾害黄色预警紧随而至。然而文字预警未能穿透人们对“野趣”的侥幸。更令人扼腕的是,当日傍晚有牧民疾呼警告,两辆车的人闻讯撤离;而留下的人却笑答:“真来水,咱们跑还来不及?”此句玩笑,竟成生命最后误判。
这场灾难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成的死结。随着“露营热”持续升温,未开发的“野景点”成为打卡胜地。人们追逐“原生态”,却忽略这些地区既无防护设施,亦无预警系统。如“棺材山”河槽,表面平缓实则危险——上游暴雨,洪水瞬时可至,而多数露营者未能计算此“时间差”。内蒙古蓝天救援协会会长李海峰指出:今年当地雨水明显增多往年光秃的阴山悄然披绿,折射出气候变迁的痕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西移,给北方带来更多“高湿+高温”极端天气。许多人仍固守“北方少雨”的旧观念,未能正视风险升级。预警信息已可通过APP、短信推送,但露营者未必实时关注。更关键的是,公众对山洪认知存在严重误区——许多人以为洪水是“逐渐上涨”,实则山区洪流如脱缰野马,自征兆出现至淹没可能仅需几分钟。那句“跑还来不及”的背后,是对自然力量的致命低估。
避免悲剧重演,需个人、社会与管理部門共同编织“安全网”。做自己的第一责任人,露营前务必查询天气及地质灾害预警,特别关注上游地区天气——山洪往往源于“上游降雨,下游受灾”。选择营地时远离河滩、峡谷及低洼地带,优先择选正规营地掌握基础避险知识:识别山洪前兆(水流湍急、水质浑浊、山谷异响),遇险立即向高处撤离,切勿贪恋财物。
媒体与社交平台应停止推广“小众野景点”“隐秘玩水地”,此类内容实则在“埋藏隐患”转而应普及户外安全知识,如“禁止露营区域”“山洪逃生技巧”,将安全教育融入日常传播。预警系统需“更接地气”:于山区村口、野景点入口设置应急喇叭,使预警信息直接触达受众。对高风险区域设立醒目警示牌,明确标注“雨季禁入”“山洪高发”,并加强巡查力度,对违规露营者坚决劝离。完善相关法规,对多次无视警告、擅自进入危险区域者实施处罚——非为惩戒,实为警示。同时细化应急救援方案,于山区增设应急避难所,保障救援装备齐全,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当地居民感叹道:“怎会选择雨季在山中过夜?本地人都知晓山洪厉害,阴雨天绝不敢去。”此话道出关键:本地人的“生存常识”,恰是外来者的“知识盲区”。填补这一盲区,将“敬畏自然”深植人心,或许是这场悲剧最应留下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