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处发布通报,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这一事件如同一枚重磅炸弹,不仅震碎了千年古刹的清誉,更将宗教商业化背后的种种乱象暴露无遗。
释永信的堕落,本质上是宗教场所“人治”模式的必然恶果。从掌控少林寺巨额商业股权,到操控海外投资,再到被举报挪用资金、私生活混乱,权力失去制衡的宗教领袖,从“传道者”异化为“土皇帝”。信徒捐赠的善款不再用于济世,而是流向情妇的账户与海外地产项目,最终成为供养私生活的“私房钱”。这种“信仰变现”的狂欢,最终摧毁的是公众对宗教的信任基石宗教的纯粹性被彻底消解。
释永信事件暴露出宗教监管的严重滞后。从2009年首次被举报“海外30亿存款”,到2015年七部门联合调查组宣布“举报不实”,再到2023年“私生子DNA报告”的闹剧,举报材料在“惊天内幕”与“地摊文学”间反复横跳,而释永信始终能凭借特殊身份和政商关系全身而退。这种“查而不实、实而不查”的循环,反映出宗教监管部门对“高僧大德”的盲目庇护,以及“以教代法”的潜规则。必须打破这种循环,凡是违规违纪现象,必须下大力气加以整治。
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制宗教场所公开年度审计报告,将核心资金纳入政府监管账户,杜绝“体外循环”。建立宗教场所财务电子化管理系统,实现每一笔善款的流向可追溯、可查询,让信徒的捐赠真正用于济世度人。推行“集体决策制”,重大事务须经寺管会、佛教协会、信众代表三方联席会议审议,全程留痕备查。同时,完善宗教场所内部监督机制,设立独立的监察委员会,对财务、人事等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督。
要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治理网络。整合宗教管理部门、审计机构、媒体、信众等多方力量,建立宗教场所风险预警机制。对资金异常流动、与世俗利益过度纠缠、戒律松弛等风险点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立即启动调查程序。同时,鼓励信众通过合法渠道举报宗教场所的违法违规行为,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
要让失责者付出沉重代价。对查实的宗教场所违法违规行为,无论涉及何种身份、何种场所,均依法严惩,并倒查监管部门失职渎职责任。对多次违规或情节严重的场所,依法取消其宗教活动资格。同时,将宗教治理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监管不力的部门和责任人严肃问责,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
释永信事件的钟声,当为所有宗教场所敲响。当资本的潮水退去,裸露在沙滩上的不仅是个人道德的溃烂,更是制度监管的千疮百孔。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推进宗教治理现代化,才能避免“少林寺式悲剧”的重演,让宗教真正成为净化心灵、服务社会的精神灯塔。(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安陵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