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7月23日,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于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时,因浮选槽上方格栅板突然整体脱落,不幸坠入充满黏稠矿浆的浮选槽,最终6名学生溺亡,1名老师受伤。这起悲剧给遇难学生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也为全社会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
事故调查的初步结论指向了冰冷的直接原因:一块规格1.2m×3m的钢格栅板一侧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在集中载荷下瞬间断裂。然而该涉事企业曾在2025年2月25日高调宣传完成“一二系列混精二层平台地面格筛板更换”等技改项目,宣称“消除现场安全隐患”,更骄傲地宣告2024年浮选车间实现了“零事故”的安全目标。讽刺的是,正是这些被标榜为“安全典范”的区域,短短数月后成了吞噬生命的陷阱。
调查组揭开了安全画皮下的真相:2月的“局部更换”未对全部焊缝做无损检测;平台没有承载标识,未限定站立人数;《教学实习安全协议》缺失现场监护、限员和应急流程的明确条款。原来所谓的“消除隐患”和“零事故”不过是花拳绣腿、表面功夫。
不仅如此,学校把学生送进工厂,也仅仅让安全保障停留于一纸协议。据悉,安全协议未明确现场监护与限员措施,实习前的安全教育被压缩成15分钟PPT。当教育机构把实习当作“学分任务”,企业把学生视为“参观流量”,危险区域的承载极限便被抛诸脑后——现场工人坦言:“那块板子平时我们一次最多站3个人”,事发时却承载了7个生命。这次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失守,让一次常规参观变成了集体赴难。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保障。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此次事故就是血的教训。企业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生产,在设备维护、安全管理等方面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操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时,也应将安全放在首位,与企业充分沟通协调,明确各方责任,完善安全协议,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现场监管。
浮选槽内的矿浆终会沉淀,但安全之责永不能沉降。每一次设备巡检的认真记录,每一块承载平台的限重标识,每一份实习协议的严谨条款,都是对生命最质朴的守护。当企业将“零事故”的标语贴上宣传栏时,更应将安全责任焊进每一处角钢接缝——因为生命经不起陈旧的裂纹,安全容不下崭新的谎言。(作者单位:荒佃庄镇人民政府)